在有限责任公司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必须经过其他股东的确认才能显名。有限责任公司强调资本合作的同时也注重人员合作。隐名股东的显名相当于新股东的加入,类似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股东的同意,就无法实现成为公司显名股东的目的。如果其他股东知道隐名股东的存在,但在合理期限内没有表示异议,应视为确认;如果隐名股东事实上行使股东权利而其他股东没有提出异议,也视为确认。
隐名股东对公司的投资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如法律法规对投资领域的主体限制性规定、公务员禁止经商的规定等。我认为,对于这一条件应当采取适当宽容的态度:如果公司设立之初不允许该主体投资,而事后该主体投资不再受到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在具备显名的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且公司和其他股东(有限责任公司)均不反对,应支持隐名股东的显名申请。
隐名股东基于享有股东权利的目的对公司进行实际投资,并且该投资得到公司的确认。实际出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隐名股东的投资意愿。在隐名股东主张显名的情况下,应将是否实际出资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对隐名股东的出资应该严格把握,出资存在缺陷的隐名股东在能否显名以及显名的股权份额上都应受到影响。当然,对于出资的考量不能要求隐名股东实缴全部出资。在现行公司法实行授权资本制的情况下,只要未违反法律规定或约定的实缴出资期限,隐名股东的显名不应受到影响。
通过上述内容,希望您对于隐名股东要求显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公司股权的确认,不能简单机械地适用股东名册、工商登记资料等,要充分考虑实际出资人的权益,一般来说,谁实际出资,谁就拥有最终的股权。《公司法解释三》出台后,虽然隐名股东的地位从法律上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作为隐名股东仍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
隐名股东作为实际出资人,当然享有股权毋庸置疑,但其可否依据享有的股权行使包括股东知情权在内的股东权利,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对于股东权利之一的显名权,《公司法解释三》通过第二十三条及第二十四条第三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出资是指股东将其所有的财产转移所有
隐形股东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隐名股东”或“实际投资人”,是指为了规避法律或出于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或者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在这种情况下,隐名股东如果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将不会受到法院的认
代持股隐名投资合法的前提。为防止代持股人在实际出资人不知情情况下擅自行使股东权利,代持股协议如果条件许可应当告知公司的其他股东或者由其他股东在协议上书面认可。为预防代持股权被转让,可以将名义股东名下的股权质押给实际投资者,实际投资者为质权人,名义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