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的存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规避非法行为,二是为了规避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一些投资者设立隐名股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优惠政策的限制。例如,利用国家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设立公司。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提供税收、土地等优惠措施,这也促使一些投资者以外地客商挂名公司股东,以获取优惠政策。此外,一些实际出资人不愿意公开自身的经济状况等也是常见的原因。
隐名股东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规避法律对投资领域、投资主体等方面的禁止性规定。
a) 规避法律对投资领域的禁止性规定。一些境外投资者为了规避我国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制度,采取隐名出资方式进入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此外,法律也禁止公务员、法官、检察官等特殊主体进行投资经营,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作为投资主体向其他行业投资设立公司等,这就使得这些特殊主体只能以隐名方式进行投资。
b) 规避法律对有限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根据《公司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应为50人以下,当投资人超过50人时,部分投资人不得不采取隐名投资的方式,将自己的出资"挂靠"在其他人的出资份额上。
c) 规避法律关于股权转让的限制。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为了规避该规定,部分股东进行股权转让时,不在股东名册及工商登记上进行变更登记。
d) 规避法律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主体的规定。根据《公司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如果一个自然人已经设立了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但还想再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就不得不以他人名义设立,从而成为隐名股东。
由于隐名股东的设立是为了规避法律禁止性规定,因此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关于企业权益的协议通常被视为无效。这导致出资人地位的纠纷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如果显名股东与隐名股东之间的违法行为影响了企业的存续,那么这种法律风险就更为严重。
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是否有权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问题。股东代表诉讼旨在维护公司利益,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实际出资人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如持股时间和持股比例等,才有权提起代表诉讼。同时,必须尽力采取公司内部救济措
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的法律问题,涉及《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等法条的解释和案例评析。文章指出,实际出资人想要变更股东身份、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等,必须得到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不能直接适用反对解释,即使
隐名股东在不同情境下的法律义务。在公司合法有效成立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应根据是否参与公司管理和享受股东权益来判断其股东资格。若未约定实际出资人为股东且未参与管理,双方关系应认定为投资借款关系。隐名股东在公司未依法成立时与显名股东及其他股东的关系类似于合
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确认诉讼的相关法律依据和投资权益归属争议。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的规定,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合同若有效,实际出资人享有投资权益。若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可主张权利。同时,隐名股东要求确认股东资格需经过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