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的存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规避非法行为,二是为了规避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一些投资者设立隐名股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优惠政策的限制。例如,利用国家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设立公司。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提供税收、土地等优惠措施,这也促使一些投资者以外地客商挂名公司股东,以获取优惠政策。此外,一些实际出资人不愿意公开自身的经济状况等也是常见的原因。
隐名股东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规避法律对投资领域、投资主体等方面的禁止性规定。
a) 规避法律对投资领域的禁止性规定。一些境外投资者为了规避我国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制度,采取隐名出资方式进入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此外,法律也禁止公务员、法官、检察官等特殊主体进行投资经营,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作为投资主体向其他行业投资设立公司等,这就使得这些特殊主体只能以隐名方式进行投资。
b) 规避法律对有限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根据《公司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应为50人以下,当投资人超过50人时,部分投资人不得不采取隐名投资的方式,将自己的出资"挂靠"在其他人的出资份额上。
c) 规避法律关于股权转让的限制。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为了规避该规定,部分股东进行股权转让时,不在股东名册及工商登记上进行变更登记。
d) 规避法律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主体的规定。根据《公司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如果一个自然人已经设立了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但还想再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就不得不以他人名义设立,从而成为隐名股东。
由于隐名股东的设立是为了规避法律禁止性规定,因此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关于企业权益的协议通常被视为无效。这导致出资人地位的纠纷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如果显名股东与隐名股东之间的违法行为影响了企业的存续,那么这种法律风险就更为严重。
隐名股东是指虽然实际出资认缴、认购公司出资额或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等材料中却记载为他人的投资者,隐名股东又称为隐名投资人、实际出资人。显名股东是指正常状态下,出资情况与登记状态一致的股东。机构股东包括各类公司、各类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是合同关系,但是如果两者之间未订立书面合同又不能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合同关系,或者虽有书面合同但约定不明确,将很难确定显名股东是否有违约行为,这将使隐名股东可能失去对投资的控制权,或者很难约束显名股东的行为。作为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
隐名股东作为实际出资人,当然享有股权毋庸置疑,但其可否依据享有的股权行使包括股东知情权在内的股东权利,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对于股东权利之一的显名权,《公司法解释三》通过第二十三条及第二十四条第三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出资是指股东将其所有的财产转移所有
隐形股东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隐名股东”或“实际投资人”,是指为了规避法律或出于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或者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在这种情况下,隐名股东如果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将不会受到法院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