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内部财产分配协议的法律效力是有可能存在的,但也有可能无效。
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家庭成员之间达成的财产分配协议具有司法效力,应当予以遵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协议涉及到人身关系等强制性规定,那么这些规定将不具备法律效力。
(1) 财产归子女的协议
很多伴侣在制定财产分配协议时,会考虑到子女的抚育问题,并约定将一部分财产归子女所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尽管做了这样的约定,但这些财产仍然由父母掌控。从法律上来看,这种赠与并没有得到履行,因此也就无效。实际上,这种无效约定在实践中很常见,并且引发了许多争议,最终都被认定为无效。
(2) 未办理产权变更的不动产归属约定
如果将一方名下的婚前房产等不动产约定为婚后共有,但实际上并未办理产权更名手续,这也是一种未完成的赠与行为。在最终发生争议时,同样无法得到确认。
(3) “谁提离婚谁无财产”的约定
“谁提离婚,谁便净身出户”通常会成为婚内财产协议中的一种恩爱承诺,旨在使任何一方都放弃离婚的念头,全心全意经营婚姻。然而,这种约定往往被认为限制了离婚自由权,因此被视为无效。
抚养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不得以任何理由免除。在实践中,有许多要求代为拟订婚内财产协议的人表示不愿意要孩子,并约定由谁要孩子谁承担所有抚育费用。这种约定的效力不能说完全无效,但是当承诺全额承担孩子抚育费的一方经济陷入困境,无力独自承担抚育费用时,另一方显然有共同承担的义务。
婚姻生活中形成的债务一般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然而,在婚内财产协议中,可以约定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由其本人承担。但是,这种约定只有在有证据证明债权人知道该约定时才有效。否则,债权人可以要求夫妻俩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婚内财产协议中约定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并不意味着免除夫妻间的家庭生活开支。有些开支是无法预见的,如果协议上没有约定,那么双方显然应共同承担。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并不能免除夫妻间的扶助义务。当一方患病等需要救治时,另一方应积极承担。
总之,与其他协议一样,家庭内部财产分配协议的有效性是有可能存在的,也有可能无效。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这类协议的签署损害了第三方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规定,那么该协议将被视为无效。在签署协议之前,各方可以通过查阅法律规定等方式判断签署何种协议是有效的。
签婚内财产协议是否需要公证的问题。婚内财产协议不一定要公证,但公证后的协议具有更高法律效力。未公证的协议只要符合法律生效条件也有效。夫妻间写的财产协议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受法律保护,需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内容合法并采取书面形式。夫妻间的财产协议应包含双
婚内财产协议的相关问题。婚内财产协议并非必须公证,但公证可以增强其法律效力和公信力。书写婚内财产协议时,应明确双方基本信息、财产范围、管理方式及协议生效条件等。婚后财产协议要确保有效性,需明确双方身份信息、详细列举财产范围并约定分配方式。在签订协议前
最新婚内财产协议书的写法及关键要点,包括双方基本信息、婚前婚后财产描述、产权划分、共同债务安排、财产变动条件和离婚财产分割规定。协议需清晰明了、简练易懂,并符合民法典的规定。同时,探讨了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合法性,即双方自愿、内容合法且具备正常行为能力
离婚案件中一方背叛有私生子时共同财产的分配问题。法院遵循男女平等原则、照顾子女及女方利益原则、有利于生活便利性原则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同时,法定孳息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需依实际情形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