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内部财产分配协议的法律效力是有可能存在的,但也有可能无效。
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家庭成员之间达成的财产分配协议具有司法效力,应当予以遵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协议涉及到人身关系等强制性规定,那么这些规定将不具备法律效力。
(1) 财产归子女的协议
很多伴侣在制定财产分配协议时,会考虑到子女的抚育问题,并约定将一部分财产归子女所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尽管做了这样的约定,但这些财产仍然由父母掌控。从法律上来看,这种赠与并没有得到履行,因此也就无效。实际上,这种无效约定在实践中很常见,并且引发了许多争议,最终都被认定为无效。
(2) 未办理产权变更的不动产归属约定
如果将一方名下的婚前房产等不动产约定为婚后共有,但实际上并未办理产权更名手续,这也是一种未完成的赠与行为。在最终发生争议时,同样无法得到确认。
(3) “谁提离婚谁无财产”的约定
“谁提离婚,谁便净身出户”通常会成为婚内财产协议中的一种恩爱承诺,旨在使任何一方都放弃离婚的念头,全心全意经营婚姻。然而,这种约定往往被认为限制了离婚自由权,因此被视为无效。
抚养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不得以任何理由免除。在实践中,有许多要求代为拟订婚内财产协议的人表示不愿意要孩子,并约定由谁要孩子谁承担所有抚育费用。这种约定的效力不能说完全无效,但是当承诺全额承担孩子抚育费的一方经济陷入困境,无力独自承担抚育费用时,另一方显然有共同承担的义务。
婚姻生活中形成的债务一般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然而,在婚内财产协议中,可以约定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由其本人承担。但是,这种约定只有在有证据证明债权人知道该约定时才有效。否则,债权人可以要求夫妻俩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婚内财产协议中约定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并不意味着免除夫妻间的家庭生活开支。有些开支是无法预见的,如果协议上没有约定,那么双方显然应共同承担。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并不能免除夫妻间的扶助义务。当一方患病等需要救治时,另一方应积极承担。
总之,与其他协议一样,家庭内部财产分配协议的有效性是有可能存在的,也有可能无效。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这类协议的签署损害了第三方的权益,或违反了法律规定,那么该协议将被视为无效。在签署协议之前,各方可以通过查阅法律规定等方式判断签署何种协议是有效的。
确认婚姻保证书效力的三个条件,即保证书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原则。文章还针对“净身出户”和“背叛婚姻方不得探望子女、不得做孩子的父(母)亲”等条款进行了解析。最后给出了一份婚姻保证书的范文,内容包括彼此尊重、关心、保护对
离婚后变更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程序。协议离婚后,若对财产分割有异议,可在离婚后一年内向法院请求变更或撤销协议。但变更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协议离婚、一年内请求变更以及存在欺诈或胁迫情形。解决方法包括双方协商、起诉、提交证据、调解、开庭和判决等步骤。参考案例
离婚调解书的法律定义及其效力问题。离婚调解书是法院调解双方基于离婚协议制作的法律文书,具有约束力并可强制执行。然而,一般情况下,离婚调解书的复印件是无效的。想离婚的当事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并在调解书生效后一定时间后再起诉请求法院判决离婚。离婚调解书的
口头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适用范围。虽然口头协议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它们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容易被否认或无法证明其存在。对于某些类型的合同,法律要求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签订。口头协议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合同的情况,但对于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