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刑事责任也有所不同。
1.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2. 情节特别严重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单位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1. 利用出售、提供、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属于情节严重。
2. 出售、提供、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对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包括造成公民严重精神损害或重大经济损失。严重扰乱公民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行为也应认定为情节严重。
3. 出售、提供、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采用恶劣手段的行为属于情节严重。这包括使用暴力、胁迫、欺诈等方式,或组织化、规模化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4. 利用所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获得较大利益的行为也属于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相关犯罪立案标准综合确定。
5. 如果案件综合考量下有两个以上情节接近以上标准,或有一个情节接近以上标准且同时具有其他从重情节,也应认定为情节严重。
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是其最为关键的属性,所有判断都必须以此为前提。个人信息权并非一种公共权益,如果无法与特定个人联系起来,无法确定具体的被害人,那么所谓的“个人信息权”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
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规定以及泄露多少条信息构成犯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必须严格保密消费者个人信息,未经同意不得发送商业性信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标准是情节严重,不同类型个人信息的数量标准不同,个人行踪轨迹信息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