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的处罚,都比故意犯罪的轻。因为过失犯罪,在社会危害性等诸多方面,都要比故意犯罪小,因而,按照《刑法》“罪行相适应”的原则,过失犯罪当然比故意犯罪的处罚轻。
例如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过失致人死亡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是致人死亡,其刑罚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如果意外或过失造成他人的人身财产严重损害的,最好尽早找个律师详细咨询,妥善处理,该赔偿的赔偿,要担责的尽快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具体区别如下: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B.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C.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社会危害的结果,但是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是已经预见但因为轻信能够避免从而导致结果的发生,那么是属于过失犯罪,对于过失犯罪也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但是相对于故意犯罪来说,处罚上会轻很多。
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基本类型。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为,不包括事前无共同谋划或过失犯罪的情况。共同犯罪基本类型包括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事前共犯与事中共犯、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以及一般共犯与特殊共犯。共同犯罪的形式多样,某一共同犯罪可能属于多种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
我国刑法对于70岁犯罪嫌疑人是否可以从轻减轻刑罚的问题。根据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从轻处罚和应当从轻处罚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