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假药罪的主体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销售假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药品管理制度和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犯罪对象为假药。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药品专指人用药品,与销售假兽药、假化肥、假种子等行为不属于同一范畴,而是构成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
销售假药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故意内容包括:
1. 行为人明知销售的是假药,并且其销售行为可能会对不特定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行为人对可能造成的危害不特定人体健康的结果采取放任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假药罪只能是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不特定人体健康的结果发生,将构成其他更为严重的犯罪。虽然在实践中,大多数销售假药的犯罪分子出于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但法律并未要求本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不论行为人出于何种目的生产、销售假药,都可构成本罪。
销售假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实施了销售假药的行为,这种行为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本罪属于危险犯,即销售假药只要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无需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即可构成本罪既遂。在判断是否“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时,应采取客观、一般的标准,并兼顾个别情况的特殊标准。在特殊情况下,对于不危及一般人健康,但对个别体质特殊的人有危害的情况,也应视为“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情形之一的药品,可被认定为假药:
1. 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
2. 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其他药品冒充该种药品;
3. 变质的药品;
4. 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条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下同)、销售、使用假药、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 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
2. 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其他药品冒充该种药品;
3. 变质的药品;
4. 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
销售假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或实行行为是指销售行为。然而,准确界定实行行为的起点和终点并不容易。实际上,销售行为是一个过程,卖出或成交只是最终既遂的体现,而并非销售行为的全部。在刑法规范中,出售、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或为出售而购买、储存都属于销售的实行行为。因此,准确判断哪个环节是实行行为的开始,哪个环节是实行行为的完成,对于认定销售假药罪是否既遂至关重要。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
绑架罪的构成及刑罚。绑架罪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作为人质的行为,情节恶劣。根据刑法规定,犯罪者将面临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罚金等处罚,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结果加重犯的概念,包括广义说和狭义说对结果加重犯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