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犯罪形态 > 敲诈勒索罪的法律界定是什么?

敲诈勒索罪的法律界定是什么?

时间:2024-05-08 浏览:3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5987
导读:只要行为人使用了威胁的手段非法把别人的财物超过三千元的占为己有,那么就已经构成了敲诈勒索罪。就算行为人敲诈勒索对方的财产没有达到3000元,但是只要行为人敲诈勒索的次数达到了三次或者以上,那么也是构成此罪的。

敲诈勒索罪的法律界定

根据法律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行为人使用威胁或要挟手段,非法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只有在行为人使用威胁或要挟手段后成功非法取得他人财物时,才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既遂。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

从字面上看,"威胁"既是抢劫罪的手段之一,又是敲诈勒索罪的基本行为方式。然而,两者的威胁方式存在以下不同:

1. 威胁方式

抢劫罪的威胁是当着被害人的面直接发出的,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可以当面发出,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或第三者转达。

2. 实现威胁的时间

抢劫罪的威胁表现为扬言如不交出财物,就要当场实现所威胁的内容;敲诈勒索罪的威胁一般表现为如不答应要求将在以后某个时间实现威胁的内容,但当场实现的也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3. 威胁内容

抢劫罪的威胁以杀害、伤害等侵害人身为内容,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内容则包括对人身的加害行为或者毁坏财物、名誉等。

4. 非法取得财物的时间

抢劫罪是在实施威胁当场取得财物,而敲诈勒索则可以在当场或事后取得。

综上所述,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威胁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案件事实符合上述抢劫威胁的特点,则应以抢劫罪论处;如果其中有一条不符合,则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敲诈勒索罪与招摇撞骗罪的区别

在实践中,有些犯罪分子假冒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以假冒公安人员、海关缉查人员、工商管理人员或税务人员等身份敲诈他人财物。虽然这种行为与招摇撞骗罪相似,但实际上构成敲诈勒索罪。这两种犯罪的主要区别如下:

1. 行为特征

招摇撞骗罪以骗为特征,完全以假象蒙蔽被害人;敲诈勒索罪虽可能含有欺骗成分,但以威胁或要挟为特征。

2. 被害人交出财物的心理状态

在招摇撞骗罪中,被害人在受骗后"自愿"交出财物或出让其他合法权益;而敲诈勒索行为则造成被害人精神上的恐惧,被迫交出财物或出让其他财产性利益。

3. 获取利益的范围

招摇撞骗罪所获取的利益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财物或财产性利益,以及非财产性利益,如骗取某种职称、职务,政治待遇或荣誉称号等;敲诈勒索罪所获取的仅限于财物。

4. 侵犯的客体

招摇撞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社会管理秩序;敲诈勒索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人身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要构成敲诈勒索罪,主要需要考察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否是占有他人财产。如果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数额已超过3000元,就已达到敲诈勒索罪的量刑门槛。此外,行为人通过威胁手段在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过程中,将其财产硬性占有,也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既遂。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

  •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适用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及适用。文章详细阐述了诽谤他人的认定标准、情节严重的认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认定,以及对于重复实施诽谤、辱骂恐吓他人和敲诈勒索的行为的定罪处罚。

  •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分析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犯罪情节不同,处罚也不同。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和罚金,随着金额的增加,刑罚也会相应加重,最高可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可能面临罚金或财产没收。

  • 敲诈勒索未成年人的刑罚问题

    中国《刑法》对于敲诈勒索未成年人的刑罚问题。法律对于此类犯罪的刑罚量刑主要取决于敲诈勒索的数额和犯罪情节,而非被害人的年龄。根据法律规定,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和罚金等,严重时甚至可判十年以上。年龄不是决定刑罚的重要因素。处理此类案件时应依法公

  • 高利贷是敲诈勒索吗?
  • 高利贷涉及敲诈勒索罪吗,法律怎样规定
  • 诈骗罪24万要多少罚金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