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客体是通讯方面的公共安全。犯罪对象包括正在使用中的广播、电视、公用电信等通讯设施,如铁塔发射台、发射机房、电源室等广播电台的发受电波的设施;电视台的发射与接受电视图象的设备以及有线广播电视传播覆盖设施收发电报的机器设施;公用电话的交换设施、通讯线路如架空线路、埋设线路、无线线路等;卫星通讯的发射与接受电讯号的设施;微波、监测、传真通讯设施;国家重要部门如铁路、军队、航空中的电话交换台、无线电通信网络;在航空、航海交通工具以及交通设施中的无线电通信、导航设施等。非直接用于通讯的设施如行政办公设施、日常生活设施或者一般性的服务设施不属于本罪对象。
对正在使用中的通讯设施进行破坏才能构成本罪,对未安装交付使用或正在制造中的设施破坏不构成本罪。
构成本罪,只需实施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一般指通讯设备因遭受破坏失去原有功能,导致公共广播、电视、通讯不能正常进行,使单位和个人无法正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或者进行其他通讯联络活动,并且可能引起其他严重后果。若行为人破坏的部件不影响正常通讯,或者仅盗走一户的电话机,不危害通讯方面的公共安全,不构成本罪,可视情节处理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或盗窃罪。
本罪主体可以是普通公民或从事广播、电视通讯业务的人员,只要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可构成。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其破坏广播电视、电信设施的行为会危害通讯的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过失犯罪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根据刑法规定,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刑罚是根据犯罪情节来确定的。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犯罪行为故意犯罪且危害后果严重,则刑罚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针对盗窃、诈骗、哄抢等行为的处罚规定。对于情节较轻的行为,会处以拘留和罚款;对于情节较重的行为,会处以更长时间的拘留和较高金额的罚款。此外,文章还涉及对公共设施如公共设施、航空设施和铁路设施的破坏行为的处罚规定。
中国刑法中关于破坏公共设施罪的内容,包括刑罚幅度、犯罪动机和立案追诉情形等。行为人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等刑罚。犯罪动机多出于对财物所有人的打击报复等心理。当毁坏财物达到一定数额或符合其他严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