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 > 抢劫致人死亡的定罪由谁确定?

抢劫致人死亡的定罪由谁确定?

时间:2022-12-13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6260
导读:抢劫致人死亡的定罪由人民法院确定,抢劫罪是属于公诉类型的案件,需要由检察机关负责审查起诉,然后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审理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情节严重程度来作出最终的定罪量刑。

抢劫致人死亡的定罪

一、定罪的主体

抢劫致人死亡的定罪由人民法院确定。

二、定罪的标准

发生抢劫导致人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将综合考虑犯罪情节等因素,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一般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抢劫罪的刑罚幅度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的刑罚幅度很大。一般情况下,抢劫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以下情形之一存在时,将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 入户抢劫的
  2.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3. 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4. 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5. 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6. 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7. 持枪抢劫的
  8. 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抢劫致人重伤的情况

抢劫致人重伤是指行为人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直接导致被害人重伤或死亡。其特征包括:

  1. 客观上出现了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结果
  2. 这种重伤、死亡的结果是由抢劫的暴力或其他方法等手段行为所直接造成的,存在因果关系
  3. 行为人对这种严重结果的发生在主观上有罪过,一般是过失,但也可以是间接故意或直接故意杀人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因行为人的抢劫行为导致被害人自杀的情况,不应视为抢劫致人死亡。

抢劫杀人案件主要有三种情况:

  1. 先杀人后抢劫的案件:即事先只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目的,而无抢劫他人财物的目的。抢劫财物是在杀人后对其亲属实施的,或者杀人后见财起意又将其财物拿走的案件。在这种情况下,应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两罪并罚。
  2. 在实施抢劫财物过程中先杀人后劫物的案件:即在抢劫财物过程中,先将财物的所有人、经管人杀死,剥夺其反抗能力,当场劫走其财物。虽然杀人在先,劫取财物在后,但都发生在抢劫过程中,而且杀人是劫取财物的必要手段。因此,应定抢劫罪。
  3. 抢劫以后又杀人的案件:即抢劫财物后,为了保护赃物、抗拒逮捕、毁灭罪证,当场又杀人的,或者为杀人灭口而杀死被害人的案件。杀人灭口行为与抢劫没有内在联系,因此是两个独立的犯罪,应分别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并实行两罪并罚。如果抢劫后为了护赃等而当场使用暴力杀人,应视为抢劫行为的继续,仍然只能定为抢劫罪,但从重处罚。

人民法院负责审查违反法律规定的抢劫等相关犯罪行为,并根据证据进行定罪量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其主体范围及犯罪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将受到相应刑罚。在界定主体范围时,需注意不仅限于企业职工的范畴,还包括其他相关人员。同时,在适用法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

    国家考试中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组织作弊、情节轻微的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作弊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时,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行为也会被处罚。帮助他人作弊和出售考试试题答案等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作弊行为会破

  •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详细阐述了违法行为的界定、定罪处罚、破坏性采矿罪的界定及其定罪处罚等内容。同时,对于鉴定和认定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数额进行了规定。对于多次违法行为的处理、单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地区标准的确定也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 公司是否能起诉职务侵占行为

    公司是否能起诉职务侵占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等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数额较大即构成犯罪。根据相关法律,保险公司员工若有虚假理赔等行为也会构成职务侵占罪。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规定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不得侵

  • 开设赌场罪累犯可能拘役吗
  • 一、一次交易有两种毒品如何量刑?
  • 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制云盘涉黄行为,12月1日起施行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