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犯罪形态 > 犯了破坏监管秩序罪既遂怎么处罚?

犯了破坏监管秩序罪既遂怎么处罚?

时间:2024-07-20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6353
导读:这需要结合案件的情况来确定,构成此罪的就会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一般要构成此罪就必须要多次实施破坏监管秩序,而且要造成很严重的情形才会认定为刑事犯罪,执法人员才能立案。

一、犯了破坏监管秩序罪既遂怎么处罚

破坏监管秩序罪既遂处罚规定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多次实施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的,实施破坏监管秩序行为造成严重影响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等等,才构成犯罪。

《刑法》

第三百一十五条 依法被关押的罪犯,有下列破坏监管秩序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殴打监管人员的;

(二)组织其他被监管人破坏监管秩序的;

(三)聚众闹事,扰乱正常监管秩序的;

(四)殴打、体罚或者指使他人殴打、体罚其他被监管人的。

二、破坏监管秩序的表现有哪些

(一)殴打监管人员。

所谓殴打,是指对监管人员实施拳打脚踢等轻微的暴力,其意在造成监管人员的肉体痛苦,一般不会造成被殴打者身体组织完整及身体器官功能的破坏。即使造成破坏,也只限于轻伤的范围。如果致人重伤甚或死亡的,则应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论处。所谓监管人员,则是指在监狱、未成年犯管教年、劳动改造队、看守所、拘役所等监管场所依法对罪犯实行监督、管教的工作人员。

(二)组织其他被监管人破坏监管秩序。

所谓组织,是指利用诸如劝说、利诱、蛊惑、勾引、威胁、挑拨等手段召集、纠合他人一起去实施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至于组织者本身是否实施破坏行为的实行行为以及被组织者是否实施了破坏行为,则不影响本罪成立。被监管人,在这里不仅指罪犯,也包括与组织者在同一监管场所的所有被监管人员,如看守所中被依法关押、监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

(三)聚众闹事,扰乱正常监管秩序。

所谓聚众,是指聚集、纠合3人以上。所谓闹事,是指哄闹、制造事端,如围攻监管人员;煽动他人绝食、罢工、要挟干警表示抗.议;不听从监管人员依法管教;随意寻衅滋事等等。本种行为只有组织者才能构成。被组织者如果实施破坏监管秩序行为,构成犯罪的,则应当依其他行为方式而认定构成本罪。

(四)殴打、体罚或者指使他人殴打、体罚其他被监管人员。

所谓体罚,是指采取罚跪、罚站、罚冻、罚饿、罚晒、不许睡觉等方法给被体罚人造成肉体痛苦。所谓他人,是指除罪犯以外的其他人员,包括被依法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的被监管人员。被殴打、体罚者,则既可以是已决罪犯,也可以是未决罪犯如一同在看守所的被拘留、逮捕的人员等。

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是违反了国家对劳动机关监押的管理秩序,只要存在多次破坏,情节比较严重的就可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但此罪的主体要件比较特殊,必须是属于特定身份的自然人,如果不是有特定的身份也是不会按此罪来进行处罚的,所以,不同的情形会做出不同的处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

  •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分析

    生产伪造罪未遂的严重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犯罪情节不同,处罚也不同。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和罚金,随着金额的增加,刑罚也会相应加重,最高可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可能面临罚金或财产没收。

  • 犯了破坏监管秩序罪既遂怎么处罚?

    破坏监管秩序罪既遂处罚规定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多次实施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的,实施破坏监管秩序行为造成严重影响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等等,才构成犯罪。破坏监管秩序的行为是违反了国家对劳动机关监押的管理秩序,只要存在多次破坏,情节比较严重的就可以追究当事人的

  • 破坏监管秩序罪既遂处罚规定

    多次实施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的,实施破坏监管秩序行为造成严重影响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等等,才构成犯罪。(三)聚众闹事,扰乱正常监管秩序的;(四)殴打、体罚或者指使他人殴打、体罚其他被监管人的。所谓罪犯,是指经法院生效判决认定犯有罪行的人。可见破坏监秩序的犯罪主

  • 中国新刑法破坏监管秩序罪判几年
  • 破坏监管秩序罪既遂刑事责任如何追究
  • 什么是破坏监管秩序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