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和拘留在法律上存在着明确的区别。拘留是指在尚未批准逮捕之前,根据法定条件对需要进行侦查的犯罪嫌疑人采取的紧急措施,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权进行拘留。而羁押是指在人民法院决定逮捕或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后,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都有权在逮捕后进行羁押。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2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先行拘留:
刑事拘留并非一种处罚,而是公安机关采取的一种临时强制措施。拘留对象是有重大犯罪嫌疑,且有可能继续犯罪、逃跑、自杀或串供的人。拘留期限为3日,经公安局长批准可以延长1至4日。对于涉嫌流窜作案、多次作案或结伙作案的嫌疑人,拘留期限可延长至30日。在拘留期间,如果排除了犯罪嫌疑,嫌疑人可以随时被释放;如果查明了犯罪证据,可以随时向检察院申请批准逮捕。如果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嫌疑人应立即被释放;如果检察院批准逮捕,嫌疑人将继续被羁押。
羁押是指在犯罪嫌疑人被拘留或逮捕后,等待法院审判的期间。如果法院判决嫌疑人无罪,应立即释放,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如果法院判决嫌疑人有罪,羁押期间的时间将折抵刑期。
在刑事诉讼中,拘留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的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拘留的场所通常是看守所。而羁押基本上是依附于拘留和逮捕的剥夺人身自由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羁押的场所包括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和留置室。
脱逃罪的四个要素: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脱逃罪侵犯的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客观表现为逃离羁押或改造场所,主体为依法被拘留、被逮捕的未决犯和已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的已决犯。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目的是逃避羁押和刑罚处罚。脱逃罪的量
刑事案件拘留地点的相关法律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后,一般会被关押在看守所,且公安机关必须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将被拘留人送往看守所羁押。同时,法律规定了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的人数要求及看守所内的讯问要求。
非羁押诉讼的定义和原则。非羁押诉讼适用于罪行较轻的个案,是在不采取刑事拘留、逮捕等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诉讼方式。其实施应遵循积极适用与严格慎重、保证诉讼与保障人权、惩罚犯罪与化解矛盾以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的原则,旨在保障被告人的权益,确保诉讼
对外国人实施拘留审查的步骤和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当外国人经过盘问仍不能排除嫌疑时,可实施拘留审查,并需出示拘留审查决定书,询问期限不超过二十四小时。拘留审查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十日,案情复杂可延长至六十日。被拘留审查的外国人应羁押在拘留所或遣返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