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知识 > 发生交通事故后什么算肇事逃逸

发生交通事故后什么算肇事逃逸

时间:2023-10-05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0054
导读:对于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驾驶员在明知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仍然弃车或者驾车驶离事故现场,有证据证明驾驶员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但驾驶员离开现场以后拒不承认,把伤者送往医院后留下假的联系方式离开的,在调查期间无故逃跑等情形。

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肇事逃逸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行为均属于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

当事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却选择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

2.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离开现场

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因此驾车离开现场。

3.有嫌疑但不履行听候处理义务,离开现场后又返回

当事人有酒后驾车、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却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现场后又返回。

4.送伤者到医院后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当事人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5.送伤者到医院后留下虚假信息离开

当事人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虚假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

6.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当事人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7.离开现场且否认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

当事人离开现场且否认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

8.未能达成一致或给付赔偿费用不足,强行离开现场

当事人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且留下虚假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

肇事逃逸案件中逮捕嫌疑人的条件

要逮捕肇事逃逸案件的嫌疑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有犯罪事实的证据

存在证据证明嫌疑人有犯罪事实。

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嫌疑人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3.逮捕是必要的

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无法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逮捕是必要的。

肇事逃逸涉嫌犯罪可以宣告缓刑的情形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宣告缓刑:

1.犯罪情节较轻

犯罪情节较轻。

2.有悔罪表现

表现出悔罪态度。

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没有再次犯罪的危险。

4.宣告缓刑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肇事逃逸的定罪证据类型

肇事逃逸的定罪可以依据以下类型的证据:

1.物证

通过物品等物质证据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2.书证

通过书面文件等证据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3.证人证言

通过证人的口述证词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4.被害人陈述

通过被害人的陈述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5.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

通过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6.鉴定意见

通过鉴定机构的意见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7.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通过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记录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8.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通过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来证明肇事逃逸的事实。

总的来说,发生交通事故后,无论以何种方式逃逸,只要驾驶员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却逃离现场,都属于肇事逃逸。不过,肇事逃逸并不一定会判刑,除非交通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如三人以上重伤或他人死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肇事逃逸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

    肇事逃逸构成要件的主观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关注行为人的动机和意识状态,通常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客观方面则指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包括最高院的《解释》规定的五种情形。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包括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 交通肇事被判缓刑是否可以考驾照

    交通肇事被判缓刑的人是否可以考驾照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在一定情形下,交通肇事被判缓刑的人是不被允许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其中包括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饮酒或醉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等情形。对于此类人群,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等待期满后才能重

  • 闯红灯肇事逃逸的法律责任和刑罚

    驾驶机动车在闯红灯后造成交通事故并逃逸的法律责任和刑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逃逸者需承担全部责任,并可能面临交通肇事罪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或拘役。具体刑罚视事故后果及逃逸者的行为情况而定。

  • 车辆事故逃跑怎么处理

    警方会按肇事逃逸来处理。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但是,在审查此类案件时,应当慎重起见,不能轻信肇事者的口供,以防止这一特殊情况

  • 交通肇事罪的司法程序有哪些
  • 肇事逃逸时间范围认定
  • 职工发生交通事故工伤的认定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