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没有限制性规定,因此这两种犯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这两种犯罪的犯罪主体。
1、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也包括非交通运输人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只要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并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就构成交通肇事罪。例如,在乡间公路行走的贾某因发泄私愤向一辆货车投掷石块,导致司机为躲避袭击将一名妇女撞死。贾某因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并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应当被判处交通肇事罪。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应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由于该罪的行为不仅限于交通运输领域,而是广泛存在于不特定的公共安全领域。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年满14周岁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八种犯罪行为不包括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以该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应为16周岁。对于14周岁以上但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行为,并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应以其他罪名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如果肇事者的主观心态为过失,主观方面应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为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主观方面应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肇事者的定罪关键在于实施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
1、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严格界定为过失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心态应当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轻信能够避免,导致了这种结果的主观心态。交通肇事罪的主观心态包括对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心理态度和对交通肇事结果的过失心态。如果是故意的,则不能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可能构成其他罪名如故意伤害、故意杀人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后果,但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态。大多数情况下,犯罪主体持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间接故意主要表现为为了追求非犯罪目的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或为了实现某种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妨碍交通罪是指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对于情节严重的首要分子,可以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综上所述,交通肇事罪和妨害交通安全罪在许多方面有所区别,其中许多区别取决于加害人是否有主观意识去犯罪,是否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交通肇事罪主要是使用驾驶工具对群众和设施造成危害,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范围更广,方式方法也更多,还需要达到一定的危害性。
交通肇事罪中的举证责任分担问题。对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举证责任是均等的;而对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非机动车或行人的举证责任采取倒置原则。文章还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我国法律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处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刑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行为人在不明知肇事情况的情况下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界定。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相关法律依据。该罪行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法规并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法律依据包括《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通知以及各部门颁布的相关
酒后肇事逃逸的判定标准,包括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各种情形。对于酒后驾车,根据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力度加大,醉酒驾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累犯,处罚更为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