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采取各种不公开手段,或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不缴或少缴税款,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逃税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既包括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也包括负有纳税义务的国有、集体、私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外资企业、中外资企业等法人或单位,还包括扣缴义务人,即依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主体可以是中国公民或外国公民。若没有纳税义务的公民与纳税、扣缴义务人勾结,为逃税犯罪提供账号、发票证明或以其他方式共同实施逃税行为的,应以逃税共犯论处。税务工作人员构成共犯的,应从重处罚。
逃税罪在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出于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逃避缴纳应缴税款义务而非法获利的目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税收法规,逃避缴纳应缴税款义务,且希望或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从而影响国家税收。若没有这种直接故意和非法获利的目的,比如过失行为,则不构成逃税罪。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逃税故意主要考虑其主观条件、业务水平和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若行为人因不懂税法或一时疏忽未按时申报纳税,或因管理制度混乱、账目不清、人员职责不明或调动频繁而漏报、漏缴税款,均不构成逃税罪。
实际工作生活中,对逃税漏税的处罚通常是在构成刑事犯罪后进行,因为刑事处罚是最严厉的一种处罚。如果单位或公司发生逃税漏税行为并被认定构成犯罪,对单位的处罚通常采取双罚制或加重处罚的原则。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
香港地区自杀未遂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参照我国刑法理论,需考虑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四个要素来判断。如果自杀未对其他利益造成损害,不构成犯罪;反之则构成犯罪。如战时士兵自杀侵犯了国家安全利益,构成犯罪。乞丐自杀未对其他合法利益造成损害,则不构成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对象是他人的生命权,即自然人的生命维持安全利益。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法的惩罚。构成该罪的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