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业主权利 > 房屋质量 > 买房时遇到的一些法律常识有哪些?

买房时遇到的一些法律常识有哪些?

时间:2023-06-30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61910
导读:一是要看“五证”、“两本”是否齐全。二、了解土地性质和房屋使用情况。三、对交房后区域误差的处理。

现在,从国家层面开始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各地相继出台购房避难指南,中消协也根据实际中的接诉情况向购房者提出了购房时应注意的事项。

买房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许多人可能要倾尽几代人的心血去买一套房子,因此对于买房过程中的问题就特别关注,但毕竟人人都不是律师,并且作为弱势群体,还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受骗,但维权之路太艰难,最终大多数只能吃哑巴亏。

一、要看“五证”、“两本”是否齐全。

看看“五证”与“两书”,这是买房子之前最基本的常识,如果这些都没有,其它的你也不必再去做。发展商在出售房屋之前是要有这些手续的,否则就不能出售房屋。之前常常有五证不齐的现象出现,这倒也没什么,主要是出了问题您没有好维护权益。

"五证"即:《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一般来说,买房人主要看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预售许可证》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二册即:《房屋质保证书》与《房屋使用说明书》。一份房产完好无损的法律文件,购房时要检查五份,同时还要拿两本房子。当然还有产权证,整个购房的法律文件也都准备好了。

二、了解土地性质和房屋使用情况。

买房子千万不要忽视土地性质和产权年限的问题,不管是50年产权还是70年产权,其本质差别倒不是说房子多少年,相反,就是土地性质不同,70年产权的房屋土地性质一般是住宅,而50年产权房的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建筑.综合类用地,商务方面,旅游及娱乐用地,最长仅40年。

因此,在签约时,要看土地性质是否为“出让”,使用年限是否为“70年”;要看房屋的用途是否是住宅,现在有些房子看起来像住宅,但实际用途是公寓。这不仅仅是表面的观察。入园。入校.贷款和生活费用有很大差异。

三、对交房后区域误差的处理。

其实,同期房一样,交房后房屋的实际面积与合同规定的面积有一定偏差是正常现象,但很多购房者并不知道房屋的误差是多少,一般都是开发商通知交多少钱就交多少钱。

对面积误差比,如合同中有具体约定,当然要按合同执行,但是,如果合同中没有做任何约定,则应按照下列原则处理:面积误差大于3%,多退少补;当面积误差率>3%,购房者有权要求退房。如不想退房,实际测量的面积大于合同面积,误差比例在3%以下的房价将由购房者补足,超过3%的由开发商负责,产权归购房者。被测房屋面积小于合同面积,房屋误差率在3%以下的,开发商按单倍返还,超过3%的,开发商双倍返还。

因此,要在签合同的时候约定好,没有约定就按规定办。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安装塔吊工作人员酒后从高空掉落死亡,家属要求索赔70万

    一起安装塔吊工作人员酒后从高空掉落死亡的意外事故。死者未经许可单独上塔吊操作,工头逃逸。家属要求索赔70万,建议进行尸检明确死者是否饮酒及是否存在违章行为。家属态度不冷静,必要时可报警处理。同时介绍了工程建筑和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常识。

  • 如何处理房屋质量纠纷有哪些方式

    处理房屋质量纠纷的两种方式。首先,在保修期内,购房者发现房屋存在一般质量问题,可要求开发商维修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其次,若房屋主体结构存在问题,购房者需向质量监督单位申请检查并取得不合格证书,再要求开发商退房并赔偿损失。

  • 可以认定的事实

    关于认定案件的事实依据问题,介绍了可以认定的事实依据包括普遍知识和常识、自然规律和定理、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等,同时也列举了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类型。此外,文章还详述了各种证据的证明效力及其规则,如证人证言、书证、鉴定结论等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最后

  • 怀孕单位要辞退怎么办

    怀孕后被单位辞退的应对措施和相关法律常识。员工怀孕期间被辞退属于违法,可申请劳动仲裁并要求单位承担经济补偿金等责任。同时,介绍了劳动法的产生背景和其独立法律地位,包括其主要调整的内容,如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订立与解除等。劳动法旨在保护劳动者权

  • 9. 法律谚语:“平等者之间不存在支配权。”关于这句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购房补充协议的重要事项
  • 法律对军婚的规定和权益常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