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是指实际出资认购公司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投资者。隐名股东主要为了规避法律限制,包括国家机关不得开办公司、外方投资比例限制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限制等。有些投资者采取隐名股东的方式进行投资,以规避这些限制。少数隐名股东则是出于不愿公开自身经济状况的原因而采取隐名投资方式。
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公司股东的认定问题。在认定股东资格时,应当严格遵循制裁法律规避行为的原则。法律不应支持或纵容违法行为,应对法律规避行为加以规范和制裁,将非法的民事关系恢复到合法状态,同时起到法律示范作用。对于非规避法律型隐名股东,应承担由此导致的后果。隐名股东的财产权利可以通过与显名股东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得到保护,不存在不承认其股东资格就剥夺其民事权利的问题。法律没有必要为了保护无过错隐名股东的民事权利,而区别情况认定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对于本应由隐名股东享有的股东权利由显名股东享有,或者本应由隐名股东承担的责任由显名股东承担,因作出隐名投资系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产生的后果双方应当有所预见,按照显名情况认定公司股东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对双方是公平的。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私法调整范畴,应根据当事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认定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冒名股东是指以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名义出资登记,或者盗用真人的名义出资登记的投资者。与隐名股东相比,冒名股东的根本区别在于被冒名者要么客观上根本不存在,要么缺少被冒名者和冒名者的合意。对于冒名股东的认定应当区别于隐名股东。被冒名者不能认定为公司股东,否则会导致股东权利义务无人承受,不利于维护公司团体法律关系的稳定。冒名者也不能认定为公司股东,因为冒名股东是为了规避法律禁止性规定,如果认定冒名者为股东,将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干股股东是指具备股东形式特征并实际享有股东权利,但自身并未实际出资的股东。干股多是基于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奖励或赠与形成的。干股股东是有实际出资的,只不过其出资是由公司或他人代为交付的,因此应当认定其股东资格。对于通过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取得的股份,是否认定受贿者的股东资格存在争议。从民事法律关系上认定受贿者的股东资格,与对受贿者予以刑事制裁,依法收缴其违法所得,通过拍卖转让股权确定新的股东,二者并不冲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公司章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公司章程,包括公司名称、住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等内容。公司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如经营范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需依法经过批
注册公司的流程和费用,包括核名、租房、编写公司章程、刻章等步骤,并介绍了担任公司法人的要求。注册公司的流程和费用因地区和公司类型而异,一般来说需要准备核名手续费、租房费用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公司法人的任职要求和不能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情形。
公司起名的核准地点和流程。公司起名需要在当地的工商局进行核准,填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工商局会检索是否有重名,并保留公司名称6个月。注册公司的核名流程包括准备注册地址、所需资料、公司名称和经营范围等。同时,公司起名要注意区分经营属性,寓意要吉祥。
公司名称不满一年能否变更的问题。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公司名在注册后无特殊原因一年内不得申请变更。公司名称变更原因包括想到更好的名称、主营业务变更或扩展、公司类型变化等。变更流程包括领取新名称审批申请、提交变更申请等,并领取新的营业执照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