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4倍就属于高利贷。我国目前银行个人贷款利率是6个月至一年期为6.12%,1-3年期年利率为6.30%。即:凡月利率高于1.5%的均界定为高利贷。
对于高利贷,我国学界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借贷的利率只要超过或者变相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即构成高利贷。有的学者认为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否则即构成高利贷。
第二种观点认为:高利贷应有一个法定界限,但这个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参数,而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民间借贷指导利率,超过指导利率上限的,即构成高利贷。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凡约定利息超过法定指导利率的,其超过部分无效,债权人对此部分无请求给付的权利。
第三种观点认为:高利贷就是一种超过正常利率的借贷。至于利息超过多少才构成高利贷,由于在立法和司法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解释,在实践中只能按照《民法典》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本着保护合法借贷关系,有利于生产和稳定经济秩序的原则,对具体的借贷关系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认定其是否构成高利贷。
高利贷的资金价格都是指1元钱一个月的月息,6分相当于年利率72%,1毛则接近120%,比5.31%左右的银行借贷(年)利率至少高出14倍。
这种观点还认为在确定高利贷时,应注意区别生活性借贷与生产经营性借贷,后者的利率一般可以高于前者。因为生活性借贷只是用于消费,不会增值;而生产经营性借贷的目的,在于获取超过本金的利润,因此,它的利率应高于生活性借贷的利率。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的本金受到保护,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利息同样受到法律保护,而超出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非法的高利贷借款契约不受法律保护,契约很可能在法庭会被宣告无效。
高利贷者的消费类型以及发放高利贷的人群类型。高利贷者的消费主要包括因生活困难、疾病治疗、婚丧礼仪、子女教育等方面产生的借贷需求。而发放高利贷的人群则包括较为富裕的普通人家、国家公职人员以及从事投资和融资的民间机构。不同的人群放贷的对象、期限和收益率也
个人放高利贷的法律问题。法律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利率不得违反国家限制,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约定无效。私人放高利贷若触犯刑法,可能涉及高利转贷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个人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应予追诉。
高利贷的法律界定和相关罪名。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行为,不受国家法律保护。其认定标准包括利息不能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制定民间借贷指导利率,并具体分析借贷关系。刑法中相关罪名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高利转贷罪。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高利贷的误
被放高利贷的人如何起诉处理的问题。建议被放高利贷的人应积极应诉,提供真实借款证据拒绝支付过高利息,合同约定的利息应符合国家规定。高利贷行为应受到严厉打击和惩罚,超出法定利率标准的部分利息应被认定为无效,相关人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