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合同的除斥期间是指什么
时间:2023-03-18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导读:合同法所约定的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1、除斥期间一般是不变期间,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或者延长。2、除斥期间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实体民事权利本身,如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等。3、除斥期间规定的权利人行使某项权利的期限,以权利人不行使该实体民事权利作为适用依据。
一、解除合同的除斥期间
根据合同法规定,撤销权的行使期限为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这一年的期限为法定期间,而非除斥期间。除斥期间是指在撤销权行使期限之后的五年期间。
除斥期的特点:
- 除斥期间通常是固定的,不会因任何原因而中止、中断或延长。
- 除斥期间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实体民事权利本身,例如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等。
- 除斥期间规定了权利人行使某项权利的期限,以权利人不行使该实体民事权利为准。
- 除斥期间从相应的实体权利成立之时开始计算。
二、除斥期间的相关司法解释
中国民事立法对除斥期间的规定主要包括: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3条第2款规定,可撤销或可变更民事行为的撤销或变更权,自行为成立之日超过1年而消灭。根据《民法典》第150条的规定,下列情形之一,撤销权消灭:
-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 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 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两者的表述存在明显的不同。由于《民法通则意见》是针对一般民事行为的撤销所作的司法解释,而《民法典》第152条是针对民事行为中的合同行为所作的法律规定,《民法典》作为上位法,应优先适用于《民法通则意见》。
- 《民法典》第145条第2款规定的相对人催告后法定代理人追认权行使的1个月期限。
- 《民法典》第171条第2款规定的相对人催告后被代理人追认权行使的1个月期限。
- 《民法典》第541条规定的债权人对侵害行为行使撤销权的1年和5年期限。
- 《民法典》第564条规定,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其中,法律规定的期限为法定除斥期间,当事人约定的期限为约定除斥期间。
- 《民法典》第574条第2款规定的债权人领取提存物权利的5年期限。
- 《民法典》第663条规定的赠与人撤销权行使的1年期限。
- 《民法典》第664条第2款规定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撤销权行使的6个月期限。
- 《民法典》第1124条第2款规定的受遗赠人接受遗赠权利行使的2个月期限。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8条规定的房屋典当关系中出典人回赎权行使的10年或30年的期限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对解除合同的除斥期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合同法中,撤销权的行使时间为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然而,这一年并不是除斥期间的计算起点,除斥期间为五年。我们务必不要混淆这两个概念。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我国土地承包合同的除斥期间规定
中国土地承包合同中除斥期间的相关规定。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土地承包合同的除斥期间,但规定了承包期限。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对于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限需经特别批准方可延长。
-
一、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的除斥期间如何规定
合同保全中的撤销权的除斥期间、定义、构成要件等。撤销权的行使受期限限制,债权人应在知道撤销事由一年内行使,否则五年内未行使则撤销权消失。撤销权的构成要件包括债务人的行为危害债权,发生在债权成立后并生效,且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行为,债权人都有权申请撤销,
-
合同先履行一方的中止履行条件
合同先履行一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中止履行的法律规定。先履行方在对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有其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下,可以中止履行。但若无确切证据,则需承担违约责任。中止履行后,应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后可恢复
-
合同解除权的除斥期间
合同解除权的除斥期间,即法律规定的固定期间内权利人必须行使解除权,否则权利将消失。除斥期间具有不可变性,不会因任何原因中止、中断或延长。撤销权的行使期限是除斥期间的典型例子之一。权利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权利,否则将失去解除权。
-
合同终止的权利义务
-
人身保险合同效力中止和效力终止的区别
-
履行期限届满合同的解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