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
2. 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订立的对其有重大不利的合同。
3. 欺诈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虚假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4. 胁迫
胁迫是指因他人的威胁和强迫而陷入恐惧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5. 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
1. 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
一旦被认定为无效或被撤销,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2. 合同部分无效
如果合同的某一部分无效,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3. 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
合同无效、被撤销或终止后,不会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例如关于管辖权、法律适用的条款即属于有关争议方法的条款。
4. 财产返还和赔偿
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根据情况,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或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因此取得的财产将收归国家所有或返还给集体、第三人。
当事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变更或撤销合同。法院会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审查合同的效力。如果经审查合同确实存在可撤销的情形,法院将依法作出撤销合同的判决。根据法律规定,合同如果是因重大误解签订的,或者合同明显不公平的,合同的一方可以申请撤销合同。
合同无效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并不会影响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具备特定的情形,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等。
附身份关系的赠与合同的有效性。依据合同法规定,该类合同一般是有效的,并受法律保护。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赠与合同可附义务,但任意撤销需有限制,已转移财产权利的部分不可撤销。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得任意撤销,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
合同失效的情形及法律规定。合同失效的情形包括附有解除条件的合同和附有期限的合同,这些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所规定。此外,合同要约失效的法定情形包括拒绝要约、要约人撤销要约、承诺期限届满未承诺以及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最新法律规
合同纠纷的法律后果,包括财产返还、赔偿损失以及行政处罚等方面。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被裁定无效或被撤销时,双方当事人应返还财产并赔偿损失。若涉及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还可能面临追缴财产和行政处罚等后果。文章还提及了合同法中有关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相关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