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损失的范围可以由法律直接规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或当事人没有另行约定的情况下,应按照完全赔偿原则,赔偿全部损失。
(1) 预见的主体为违约人,而不是非违约人。
(2) 预见的时间为订立合同之时,而不是违约之时。
(3) 预见的内容为立约时应当预见的违约损失,预见不到的损失不在赔偿范围之内。
根据法律的规定,法定损害赔偿应遵循以下规则:
1、完全赔偿原则。根据完全赔偿原则,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对受害人造成的全部损失都应由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以及积极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损失还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因此,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涵盖了现有财产的减少和可得利益的损失。前者主要表现为标的物灭失、为准备履行合同而支出的费用、停工损失和为减少违约损失而支出的费用等;后者指的是合同履行后可以取得的利益。
2、合理预见规则。根据合理预见规则,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约时预见到或应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根据这一规定,只有当违约所造成的损害是违约方在订约时可以预见的情况下,才能认定损害结果与违约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违约方才应对这些损害进行赔偿。如果损害是不可预见的,则违约方无需赔偿。合理预见规则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有在交易发生时,合同当事人才能预测未来的风险和责任,计算费用和利益,并能正常进行交易活动。
3、减轻损失规则。减轻损失规则指的是一方违约后,另一方应及时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否则,不得要求赔偿扩大的损失。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如果未采取适当措施导致损失扩大,就不能要求赔偿扩大的损失。减轻损失规则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
具体的赔偿范围必须根据双方合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经济赔偿不仅仅限于当前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还应考虑合同正常履行后企业可能获得的收益。收益和当前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都处于可以要求对方赔偿的范围内。最好由双方自行约定。
《合同法》第299条关于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承运人需按时将旅客运送至目的地,并按客票时间和班次运输。若未履行,需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若旅客解除合同,承运人应退还款项。行使权利不影响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即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导致的民事责任。包括其定义、法律规定及相关原则,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列举了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缔约过失情形,如恶意磋商、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等,并强调当事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违约损害赔偿与实际履行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不能相互取代的原因。违约损害赔偿是对因违约造成的损失的补偿,而实际履行是实现合同目的和鼓励交易的救济方式,具有特殊功能。虽然受害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选择放弃实际履行而选择损害赔偿,但两种救济方式不能相互替代。
违约损害赔偿通常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属于侵权责任赔偿的范畴,因为违约通常不会造成精神损害。如果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那么需要支付精神损失费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