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在法律上具有法定的注意义务。医务人员作为从事救死扶伤工作的职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医务工作的必要条件。政府通过法律授权医务人员执业的同时,也赋予他们相应的执业义务,以保护患者的利益。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包括了法律的普遍性规定和医护人员执业与业务方面规章制度所确立的一般性义务,以及诊疗行为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义务。一旦医患双方发生接触,医方行为人就有约束的注意义务,这种义务的内容随着诊疗行为的进行而有所不同。例如,在查房问题上,卫生部的《医院工作制度》具体规定了科主任、主任医师、主治医生和住院医师的查房内容。这些规定构成了医务人员的法定注意义务。
法律只能要求具备履行义务能力的人履行注意义务。因此,行为人违反的注意义务必须是在当事人已经具备相应履行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违法行为。即使事实上当事人可能没有相应的履行能力,但为了保护患者的利益,也应视其为具备了相应的履行能力。当事人是否具备相应的履行能力应根据当事医院的级别、当事人的职称和岗位等因素来判断。例如,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有救死扶伤的义务,但儿科医师不能要求具备相应处理能力的妇科医师进行危急重症处理,同样,主治医师也不能要求具备主任医师水平的能力。
负有注意义务的行为人除了具备履行义务的能力外,还必须在客观上能够履行自己负有的义务,才能成为有过失的行为人。也就是说,负有注意义务的当事人应当履行并且能够履行注意义务,但没有履行才构成过失行为。当事人是否能够在客观上履行义务是行业内规则认定的问题,不能按照日常生活规则来认定,必须经过行业内的自律组织(如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或法院委托的相关部门)的认证。
行为人具有法定或约定的注意义务并不能构成法律上的过失行为,只有在违反了应尽义务的基础上才可能构成过失行为(包括作为或不作为)。违反义务的原因并不是行为人不能履行该义务,而是行为人没有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无需证明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只要行为人未履行法定的注意义务,并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且行为人并不希望或放任不良后果的发生,就可以确定其行为是过失行为。
国家法律对医疗过失的构成采取客观标准,判断标准分为具体标准和抽象标准。在医疗鉴定过程中,判断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及过失的大小,首先要以具体标准为依据,同时结合现行医疗水平、医疗机构的等级、医务人员是否尽到与其同等专业和级别的医务人员在同种情形下的注意义务、医疗行为是否存在时间和事项上的紧急因素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耳聋职业病鉴定后是否可以办理残疾证的问题。文中介绍了残疾证的办理程序、听力残疾的分级标准、听力残疾的检查方法。办理残疾证需前往当地残疾人联合会申请,根据听力损失等级进行分级,评定后获得相应等级的听力残疾证。同时,介绍了听力残疾的检查环境要求和评定方法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启动方式: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适用于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患双方一方当事人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情况。而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则是双方同意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法医物证鉴定的意义和程序。法医物证鉴定利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个体识别、亲子鉴定等。鉴定程序包括案件来源、委托、受理、检材保存和检验。检材主要采用DNA分析技术,使用PCR检测ST和线粒体DNA长度多态性。
法院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权力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法院没有权力强制要求医患双方或单方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选择权在当事人手中。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经过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且原告仍坚持医疗人身损害赔偿之诉时,法院才会依职权确定正确的法律关系。法律强调当事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