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如果医生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的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这不被视为医疗事故。
如果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这也不被视为医疗事故。
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如果发生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这同样不被视为医疗事故。
如果不良后果是由于无过错输血感染引起的,这也不被视为医疗事故。
如果不良后果是因为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的,这同样不被视为医疗事故。
如果不良后果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这也不被视为医疗事故。
在医疗过错的审查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考察患者的知情权和医疗措施选择权是否得到保障。如果未得到保障,需要进一步考察侵犯上述权利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鉴定机构通常会审查病案中是否有相关告知书、同意书等书面证据。如果缺少这类证据,可以直接认定医疗机构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有些案例中虽然存在这类告知书,但告知内容不充分或没有告知可能出现的后果等。
对于未履行告知说明义务的医疗机构,需要进一步审查其不作为是否与损害后果有关。重点审查的是,如果医疗机构积极主动,患者是否会做出不同的决定?如果患者做出不同的决定,是否能够避免发生损害后果?如果能够避免或可能性较大,那么该不作为就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仍然不能避免,那么就排除该不作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需要审查医生是否实施了患者病情所需的必要检查(不包括过度检查)。如果未完善,则需要进一步考察该不作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需要审查医生采取的诊疗措施是否得当。如果不得当,则需要进一步考察该不当诊疗行为与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总体而言,在医疗损害案件中,鉴定机构对因果关系的审查主要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第三个方面的审查范围非常广泛,也非常重要,因为几乎所有的医疗损害案件最终都需要对该方面进行审查。随着医疗机构对形式上的规范性越来越重视,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漏洞逐渐被封堵。因此,在鉴定程序中对诊疗措施的得当性进行审查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医疗过错属于一种过错行为,除了要考虑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预见可能性外,还需要审查行为在客观上是否存在过错。对于具体的医疗过错而言,判断医方是否存在过错应以医方是否已尽客观上的注意义务为标准,即是否采取了避免结果发生的适当措施。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
医疗纠纷的处理时间问题。医疗纠纷处理时间因情况不同而异,简单的纠纷可能在数月内处理完毕,复杂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涉及证据清晰、责任认定容易达成一致的纠纷处理较快,涉及复杂医学问题和责任认定分歧较大的纠纷处理较慢。医疗纠纷的开庭时间和立案时间也具有
美容纠纷是否属于医疗纠纷的问题。美容纠纷与医疗纠纷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存在区别。美容服务主要是商业行为,旨在改善个人外貌;而医疗行为则是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但当美容行为涉及医疗操作时,如出现问题则可能既属于美容纠纷也属于医疗纠纷。对于美容出事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