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可以在异地进行管辖。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1条的规定,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鉴定,异地鉴定也应遵循这一规定。多年来,医学会在组织医疗事故鉴定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证明其具备医疗事故鉴定所需的独特优势和综合能力。
医疗事故鉴定由医疗事故争议发生地以外的医学会组织,这是医疗事故异地鉴定制度的核心。目前,患方对医疗事故鉴定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机构与医学会的亲疏关系。
既然医疗事故鉴定在异地进行,专家鉴定组自然也应由医疗事故争议发生地之外的专家组成。否则,实行医疗事故异地鉴定制度就没有任何意义。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0条、第21条及第22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及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时,需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应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市区级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鉴定,省级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同时规定,当事人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从这些规定来看,异地鉴定与现行规定并无冲突。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条的规定,处理医疗事故除了要公开、公平、及时外,还要方便当事人。现行医疗事故鉴定体制实行属地化的原因是基于患者在居住地就医,与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后,由当地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对医患双方都非常方便。
异地鉴定可能增加当事人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交通费、住宿费和通讯费。在这三部分费用中,交通费和住宿费是最主要的。
如果异地鉴定制度安排得当,可以减少上述费用。例如,在当地医学会的主持下,从异地鉴定地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鉴定专家。这样一来,可以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缩短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周期,大大降低医患双方的实际支出和所付出的精力。
目前医疗事故争议难以解决的关键在于患方不接受不利于自己的鉴定结论。这种怀疑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当地”专家彼此之间比较熟悉,二是医疗机构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是否有必要进行异地鉴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在实际发生的医疗过错事件中,双方当事人无法协商达成一致才会导致最后诉讼的结果,鉴定只是为了更好地划分责任,这样医院就不会再进行责任推脱。
医疗事故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文章介绍了诉讼时效的定义和规定,并详细阐述了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文章指出,医疗纠纷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权利人可从医疗侵权纠纷和合同违约纠纷两个角度选择诉讼案由。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医疗纠纷处理流程和医疗鉴定流程,提醒患者及其
根据《民法典》规定,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有过错导致患者受损时,应承担赔偿责任。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构成医疗侵权责任的要件,可以通过司法鉴定来确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如果医疗机构
根据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过错鉴定,医疗行为存在医疗过错时,医疗过错赔偿标准如下:一是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的收款凭证、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确定;二是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计算;三是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需要对医疗过错进行技术鉴定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会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发生医疗事故后,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不经卫生行政部门调解,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