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
当双方无法就医疗事故争议达成一致时,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共同书面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
2.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责任
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行为的报告或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时,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书面移交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3. 多个医疗机构涉及的争议
当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时,涉及的所有医疗机构与患者应共同委托其中任何一家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
4. 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申请的限制
当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时,只能向其中一家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委托: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和卫生行政部门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
委托鉴定时,医患双方及卫生行政部门需提供正式委托书、相关材料(医患双方共同委托时提供)、医疗事故争议行政处理申请书复印件(卫生行政部门提供)以及交纳鉴定费的收据。
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在接到委托书后,进行审核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在受理通知书发出后的5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供鉴定所需的材料。
所需材料包括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以及其他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材料。
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根据事故争议涉及的学科,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专家鉴定组的人数原则上至少为3人以上的单数,且主要学科的专家不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半。
在召开鉴定会前20天之前,医疗事故鉴定机构通知双方当事人或其委托人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如果有任何一方当事人要求专家回避,必须说明理由。
在召开鉴定会前1周内,医疗事故鉴定机构通知医、患、鉴定专家三方出席鉴定。双方当事人每一方的人数不得超过3人。任何一方当事人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绝参加鉴定,不影响鉴定的进行。
专家鉴定组成员推选产生组长,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在对方不在场的情况下,医、患分别陈述事实,并接受专家组成员的提问及必要的检查。
专家组进行讨论,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首次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生了医疗事故相关的问题,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达成赔偿协议或通过诉讼解决。在解决争议的过程中,申请司法鉴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医疗事故的鉴定与处理流程。首先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并保存相关病历资料,然后得出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报告。接着依据条例规定计算赔偿基数,包括各项费用如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最后计算赔偿总额,由保险公司或医疗机构进行赔付。赔偿问题是处理医疗事故的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费用问题。当事人委托鉴定时需支付费用,如确认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支付,否则由当事人支付。鉴定费用根据参与鉴定的医学专家人数和鉴定级别而定。重新鉴定时不得再次收费。具体收费标准为市级鉴定费用2200元或低于此金额,省级鉴定费用则高于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分类及具体操作。包括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法院要求鉴定等三种情况。医学会在接到鉴定申请后会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整个鉴定周期需要约60天。鉴定结论具有法律证明效力,可作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和法院审判的依据。患者如对首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的两个重要技巧。一是及时复印封存资料,患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及时复印封存病历等资料,以确保其真实性,避免院方篡改病历的嫌疑,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谨慎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医疗机构应承担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