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安徽省医疗事故鉴定赔偿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未尽到应有的措施和治疗水平或措施不当、治疗态度消极、延误时机,告知错误,误诊漏诊、弄虚作假错误干预等不良行为,导致患者智力、身体损害或延误治疗时机,造成病情加重或死亡,从而导致患者生命财产遭受额外损失。
根据《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因过错行为导致患者损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医疗过错行为包括诊断的过错、治疗的过错、病情观察的过错、护理的过错以及医务人员的故意行为。
根据《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患者或其近亲属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不满意的,可以向医疗机构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
医疗过错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1. 问诊的过错:医务人员在问诊环节中存在错误或疏漏。
2. 检查的过错:包括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检查的过错可以分为实施检查的过错和未实施检查的过错。
1. 治疗方法选择的过错:医务人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存在错误。
2. 治疗时机选择的过错:医务人员在重危患者到院是否及时治疗,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实施等方面存在错误。
3. 用药的过错:医务人员在用药方面存在错误。
4. 手术的过错: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存在错误。
5. 麻醉的过错:医务人员在麻醉过程中存在错误。
6. 血的过错:医务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存在错误。
7. 放射线治疗的过错:包括放射线治疗适应性选择错误、治疗部位选择错误、放射线剂量过大造成灼伤等。
医务人员对病情的变化是否仔细全面观察了解,是否采取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医务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用错药、盲目执行错误医嘱、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擅离职守、不仔细观察病情等错误。
在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中,过错不仅指过失,还包括故意。医务人员因个人目的而故意加害患者,利用其医务人员的身份或进行医疗行为等行为都可以视为职务行为。
司法鉴定的定义、范围、法医鉴定的重要性以及司法鉴定的分类。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法医鉴定是司法程序中的关键工作,运用医学等多领域知识对与人身有关的事项进行检验鉴定。司法鉴定分为法医类、物证类和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事故后续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及残疾生活补助费的计算方式。患者的续医费用支付方式并非一次性结算,需以专家鉴定组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为依据。继续治疗费的计算复杂,涉及将来必然发生的费用。残疾生活补助费的计算涉及平均生活费、赔偿年限、赔偿系数和伤残评定时间
北京某医院因医疗过错导致新生儿患三级伤残的纠纷。杨女士在该医院分娩时,因医院催产素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新生儿出生缺氧并患有多种疾病。经过鉴定和法院审判,医院需承担部分责任并赔偿患方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共计数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