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医疗事故”的主体。根据1994年2月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是指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而医务人员是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如医师和护士等,他们必须在医疗机构执业。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而发生的事件。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医疗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献血法等。此外,卫生部门和相关部门还制定了一大批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依据这些规定进行工作,以确保其执业的合法性。
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是指无意中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而非有意伤害患者;同时,该行为必须导致患者的人身损害。这是判断是否为医疗事故的关键点。
判断是否为医疗事故时,过失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即使存在过失行为,但如果没有给患者造成损害后果,那么这种情况不能被视为医疗事故。另一方面,即使存在损害后果,但如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没有过失行为,也不能被认定为医疗事故。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如果希望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详细说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相关事实、具体请求以及理由等。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一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再次申请过程。申请人对先前鉴定的”诊治概要”、”分析意见”和”结论”表示不服,并详细列举了对鉴定结果的不同看法和依据。申请人认为鉴定结果不符合事实、不科学、不公正,特别是在医疗过程的常规遵守和告知义务履行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申请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医疗行为责任豁免制度。医院对于医疗纠纷投诉有详细的接待规定和处理程序,包括病历管理、科室主任的职责、患者死亡后的处理、病历复印与封存、医教部门的角色以及答复患者的时限等。医疗行为豁免制度因医疗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
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包括填写方式、申请内容、机构类型选择、大型医疗设备清单的填写要求,以及提交时需附加的各种材料。同时,还提到了统计范围和单病种种类及价格目录的要求。
医疗纠纷的处理时间问题。医疗纠纷处理时间因情况不同而异,简单的纠纷可能在数月内处理完毕,复杂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涉及证据清晰、责任认定容易达成一致的纠纷处理较快,涉及复杂医学问题和责任认定分歧较大的纠纷处理较慢。医疗纠纷的开庭时间和立案时间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