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疗过错鉴定的申请
医患双方均可申请医疗过错鉴定。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医疗机构只有在存在过错时才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而举证责任由患方承担。因此,在医疗纠纷发生时,患方若无法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医疗机构将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医疗过错鉴定通常由患方提出申请。
2、鉴定材料的质证
在患方提出医疗过错鉴定申请后,需要向法院提交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的鉴定材料;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证据证明自身无过错。提交材料后,法院将安排时间让双方进行质证。质证主要关注材料的真实性,而不需争论其证明力。
3、鉴定机构的选择
法院将材料移交给技术科,由医患双方共同选择一家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医疗过错鉴定。若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通过抽签或摇号等方式来决定鉴定机构。
4、鉴定前的听证
法院技术科确定鉴定机构后,将鉴定材料转交给该机构。鉴定机构在接到材料后,会审查决定是否接受鉴定。在进行鉴定之前,鉴定机构会组织医患双方进行听证会,双方可提交材料并陈述各自的意见。
5、鉴定材料的补充
在鉴定过程中,若鉴定机构认为双方提交的材料有遗漏,可通知法院要求补充所需材料。法院会通知医患双方补充鉴定所需材料,并经过质证后将材料移交给技术科,由技术科再转交给鉴定机构。
6、鉴定结果的出具
鉴定机构根据医患双方提交的材料和陈述,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出具司法鉴定书,明确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及其过错的程度。
在以下情形之一出现时,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重新鉴定:
(一) 原司法鉴定人不具备从事原委托事项鉴定的执业资格;
(二) 原司法鉴定机构超出登记的业务范围组织鉴定;
(三) 原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但未回避;
(四) 委托人或其他诉讼当事人对原鉴定意见有异议,并能提出合法依据和合理理由;
(五) 法律规定或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重新鉴定的其他情形。
综上所述,医疗过错鉴定事项的程序可分为六个步骤:申请、鉴定材料质证、鉴定机构选择、鉴定前听证、鉴定材料补充和鉴定结果出具。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医疗过错责任纠纷的法律处理方式。医疗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在医疗领域以医疗事故居多。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协商解决,要求医院调查处理并达成共识;二是技术鉴定,向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三是重新鉴定、行政复议和诉讼,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