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有义务尊重患方知情权,应当对患者的病情及诊断治疗经过做出专业性的说明解释,加强与患方的沟通,消除误会、化解矛盾。
医患双方可以通过沟通,遵循合法、合理、自愿的原则,互谅互让达成一致和解意见。如果达成一致,应当签订协议书,并由医、患双方签字盖章。
医疗纠纷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的第三方进行行政调解。第三方处于居中地位,通过规范教育,说服引导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
最高法院规定,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不再以医疗事故鉴定为前提。这一规定不仅仅是程序上对当事人的安慰,也否定了过去的作法。以医疗事故鉴定为前置,等于将医疗事故的鉴定等同于法院的判决。没有或者没有经过医疗事故鉴定,不仅不能胜诉,甚至连起诉的资格都没有。过去的医疗事故鉴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由于鉴定委员会常由当地的医疗专家组成,让他们自己进行鉴定,公平性大打折扣,患者也很难相信。
医生是医院的主宰,是患者的上帝。有些医生并不认为自己是为患者治病、为患者服务,而是认为患者有求于自己。我国长期处于公费医疗的体制下,医生地位高于患者,导致医患关系不平等。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应坚持医患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过错原则不仅适用于患者治疗中的过错,还包括在履行医疗合同的整个过程中的过错。即在履行医疗合同中违反了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属于有过错的行为。实质上,过错原则就是合同约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如果合同的一方违反了合同原则,就要承担违反合同的责任。
医疗机构内死亡尸体存放时间的规定。患者死亡后,尸体应立即移至太平间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尸体放置在太平间以外的地方。尸体处理需遵循一定程序,涉及尸检、家属处理等方面。医疗机构有责任暂时存放尸体,但太平间不是长期存放地。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协商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效率较高的优势,但前提是双方遵守法律规定。如协商不成,可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调查后给出处理意见,再次协商调解或建议患者或家属进行鉴定。
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包括调解、司法鉴定和法律诉讼三种方式。在调解阶段,医患双方可以通过沟通、互谅互让达成一致和解意见;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司法鉴定,确定医疗事故的性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发生的医疗纠纷由批准开业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如病人或家属不能接受,则将调查结果报医疗纠纷处理领导小组或医疗单位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