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商标法》第六十三条,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应根据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如果实际损失难以确定,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或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对于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情况,赔偿数额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如果权利人已经尽力举证,而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主要由侵权人掌握,人民法院可以责令侵权人提供相关的账簿、资料。如果侵权人不提供或提供虚假的账簿、资料,人民法院可以参考权利人的主张和提供的证据来判定赔偿数额。
如果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费难以确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赔偿金额在五百万元以下。
此外,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时,应根据权利人的请求,对属于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责令销毁,对主要用于制造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材料、工具责令销毁,并且不予补偿。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责令禁止前述材料、工具进入商业渠道,也不予补偿。
销售商品时,如果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且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就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具体来说,认定商品是否具有合法来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在商标权侵权诉讼中,侵权商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是被权利人主张的对象。对于侵权商品的生产者来说,除他人委托其加工外,大多是由于其积极实施的侵权行为才导致了诉讼的产生,并且生产者具有积极追求侵权结果发生的主观故意,属于恶意范畴,故不能成为善意第三人。所以,能够主张所销售的侵权商品具有合法来源的,就只能是经营者,即商品的销售者。
侵权经营者的善意是指其不知道所销售的商品侵权的主观情况。如果经营者明知其所销售的商品侵犯他人商标权,属于恶意,则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判定经营者是否“不可能知道”或“应当知道但因疏忽大意而不知”是商标侵权案件中的难点。
商品来源合法是认定商品具有合法来源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经销者所销售的商品不具有合法来源,但这只是法律上的推定。经销者若想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则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其所经销的产品来源合法,即经销者通过合法渠道取得产品。在证据上,可以考虑合法的合同、合理的价格、合法的商业发票以及完整的日常经营记录。
总结来说,如果涉嫌侵权的单位或个人能证明自己不知道所销售的商品侵犯了商标权人的商标,并且能证明自己有合法的进货渠道,就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加盟商是否有权使用公司注册商标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加盟商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获得使用公司注册商标的授权。同时,转让注册商标需要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商品质量,并在商标局进行备案和公告。法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认定驰名商标是否
商标间接侵权的种类和法律相关知识。其中提到商标侵权行为包括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等方面。同时列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规定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包括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销售侵权商品等行为。
如何避免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问题。当事人应关注商标注册情况,加强商标标识管理,并考虑注册防御商标和联合商标以增加保护范围。在商标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可以选择在侵权行为地或侵权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一般会采取民事制裁方式处理,包括责令停止侵害
医疗侵权责任中的追偿权问题。依据《侵权责任法》,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造成医疗事故,医疗机构需承担赔偿责任并有权向责任人追偿。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医疗机构赔偿后,还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等责任主体追偿。追偿权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