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拆迁补偿 > 其它拆迁知识 > 土地确权政策来了,你需要知道什么?

土地确权政策来了,你需要知道什么?

时间:2024-06-12 浏览:5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0893
导读:2017年土地确权更严格要求农民完成确权必须同时拥有“四证”,即:1、房屋产权证(这是土地确权的基础证书);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这个证书最重要);3、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这个证并不发到农民手里);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我国深化了农村制度改革方案,以期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真正落实民生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下称《意见》)。

文件提出,以经营规模适度为目标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该政策的中心思想在于土地确权,字面而论,也能明白这是个好政策。

可你知道怎么盘活你的确权方式,让政策好处真正的惠及到你身上吗?确权“四证”,落户到地,明确产权归属寻合作2017年的土地确权政策是基于往年土地政策表述不够清晰的前提下,进行第二次的产权明晰,其直接目的也是为了规避在土地使用上的过多纠纷而导致经营不善,直接损害农民利益。

所以,土地确权更严格要求农民完成确权必须同时拥有“四证”,即:

1、房屋产权证(这是土地确权的基础证书);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这个证书最重要);

3、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这个证并不发到农民手里);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在以上“四证”齐全完成确权的情况下,农民才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一块土地,进而才能行使土地的相关权利。

土地作为资源性资产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经营性活动以获取盈利,但在农村也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

要“致富”,还需利用非经营性资产统筹规划,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等,健全“三资”管理,进一步提高致富能力。

但前提得明确产权的归属,严格遵守“一户一宅”的规定。

放活土地经营权,让农民谋求确权土地的最大化利益放活土地经营权,就是允许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配置给有经营意愿和经营能力的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换句话说,就是农民在确权土地后,可以就土地出租给其他个人或者企业,进行商业经营行为,农民自己可以通过入股分红等形式获得土地上的更多利益。

当然,如果农民自己有经营能力和经营渠道,自己做“老板”也未尝不可,这是讲土地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的最好手段。

而“放活”的前提是落实集体的所有权,稳定承包权。

这句话的弦外之意是不能改变土地的公有性质和耕地性质,承包权也不能随意转让。

因为只有在一个稳定和谐的大集体中,才能有发家致富的可能。

农民的好时代真的来了,但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们,一定要理解好中央的政策,跟着中央的政策走,才能真的将中央政策的大好处落实在自己身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 动迁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 我国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

  • 拆迁时城管是否有权力强制拆除房屋
  • 土地确权后,土地可以自由流转吗?
  • 解决农村土地确权和户口迁出问题的法律指导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