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记规则》的相关规定,土地使用类型只有土地划拨和土地出让两种形式。
1、划拨土地使用权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由此可见,划拨土地使用权有两种基本形式:
(1)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这种划拨土地使用权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
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
(2)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后,土地使用者无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这种划拨土地使用权也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
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是无偿的,也就是说无须缴纳任何费用、支付任何经济上的代价。
2、出让土地使用权
出让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后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取得出让土地使用权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有偿的。土地使用者取得一定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应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国家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土地经济效益,表现为一定年期内的地租,一般以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为表现形式。
(2)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有期限的。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以出让年限为限。出让年限由出让合同约定,但不得超过法律限定的最高年限。
(3)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一种物权。土地使用权出让是以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为基础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在出让期限内受让人实际享有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有三种,即协议出让、招标出让和拍卖出让。
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效力如何认定和处理原则有:
(一)依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而抵押的,抵押合同无效。
(二)未依法征用国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而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应认定抵押合同无效。
(三)土地使用者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期限内未按出让合同的约定投资开发利用土地,而将土地用权进行抵押,且已按规定办理了土地使用权抵押记手续,又无其他违法行为,应认定抵押合同有效。
(四)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但无其他违法行为,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抵押合同有效。
(五)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签订抵押合同后,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前,又与第三方就同一土地使用权签订抵押合同,并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的,后一抵押权人在清偿顺序中的地位优于前一抵押权人。
(六)属于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背民主议定原则;采用欺诈、胁迫其他不正当手段签订的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无效。在处理土地使用权抵押权纠案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保护我国、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和公民、合法的土地使用权的原则。
2、土地使用权随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转移的原则。
3、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兼顾双方利益以及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
4、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原则。
土地使用权被抵押了的话那么抵押合同在没有办理出让手续的时候会没有法律效力,土地使用权抵押之后是有期限的,一定要约定好土地使用权的归还时间。征用土地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属农民集体的土地由有权批准机关批准转征为国有土地,属于强制性征地行为。征用是一种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的行为,而不是土地使用权的类型。
乡村土地使用证和建房证的区别。土地证证明土地的使用权,分为国有和集体土地两种,国有土地可进行买卖、赠与、抵押、出租等操作。房产证则证明房屋的所有权,是购房者合法拥有房屋的凭证。部分城市实行房地合一发证政策,将房产证和土地证合并颁发。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
抵押权与抵押物价值的关系。抵押权是一种价值权利,支配抵押物的价值,但在实现时需拍卖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抵押物价值的实现不等于抵押物的价值,且不能违背当事人约定任意扩张抵押权范围。新增房屋不属于抵押物,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拍卖新增房屋所得。抵押权的
房屋和土地一并抵押的规定的目的和效力,其旨在解决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分属于不同权利人时的利益冲突。但规定存在缺陷,未改变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分离的现实,且可能导致交易安全风险、重复担保欺诈等问题,并限制了当事人的意志自由。
土地抵押后上面在建工程是否抵押的问题。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土地使用权抵押后,上面的建筑物也将一并抵押,包括新增建筑物。我国实行房地一体流转制度,即“房随地走,地随房走”,土地抵押的权利范围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和依法承包的集体荒地的土地使用权等。取得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