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违法行为的认定需要考虑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主观要件指行政违法主体在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客观要件指构成行政违法的客观事实情况。
行政违法构成是指行政违法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总和,它是确认行政违法行为并追究行政责任的依据。
行政机构进行行政行为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法律授权行政机构解决,二是当事人提出申请。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行政机构才能解决民事纠纷。
行政调解和仲裁的对象也是民事纠纷,但是行政机构调解民事纠纷并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构调解所达成的调解协议体现的是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而不是行政机构的意思。因此,行政机构在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时不能强制执行,调解行为不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因此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在行政管理中,对民事纠纷的仲裁只有一种,即劳动合同争议仲裁。劳动合同发生争议时,可以到劳动局的劳动合同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然而,劳动局的劳动合同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是行政机构,而是中立性的社会组织。当事人不满意行政仲裁时,不能提起行政复议。
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以下几种: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了防止和制止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违法行为,或进行行政调查检查,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采取的国家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征收是行政机关为保证国家机关进行正常职能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无偿和强制地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征收钱物的活动,征收内容主要是税和费。
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依法裁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权益争议的活动。
行政行为在主观方面的过错属于违法行为,行政机构解决民事纠纷时,必须由当事人提出申请,并由法律授权的行政机构解决。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行政机构才能进行行政行为。行政调解和行政仲裁的对象都是民事纠纷,但行政机构调解民事纠纷所使用的手段并不属于具体的行政行为。
关于征地补偿款被村委会截留的问题。法律规定土地征收补偿款应归农村经济集体成员所有,而村委会截留40%是违法行为。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地方政府公告补偿方案并接受监督,同时强调征地补偿费的分配应通过民主议定程序决定。但需注意,土地补偿费和征地补偿不同,征地补
行政赔偿的申请条件,包括非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对公民身体造成伤害或死亡、违法行政处罚、其他违法行为造成身体伤害或死亡、非法采取财产强制措施以及违法征收财物或造成财产损害等情况。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公民在以上情况下可以申请行政赔偿。
棚户区改造的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房屋征收与补偿的详细规定,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和举报机制。改造旨在改善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过程中应依法进行,保障被征收人的权益。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申请流程。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认为行政机关存在征收财物等违法行为时,可申请行政复议,需在知悉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如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可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于行政诉讼,当公民等认为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