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了,订婚彩礼返还要看结婚的时间。根据司法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当符合条件时,已给付的彩礼应当予以返还,但在实际生活中,已给付的彩礼可能已用于购置男女双方共同生活的物品,事实上已经转换为男女双方的共同财产,或者已在男女双方的共同生活中消耗。
处理涉及彩礼返还的案件时,就应当返还的范围而言,要根据已给付的彩礼的使用情况,是否在男女双方共同生活中发生了必要的消耗,婚姻关系或同居关系存续期间的长短等具体事实,综合把握。在处理方式上也应当灵活运用,特别是彩礼已转换为夫妻共同生活的财产时,可将彩礼的返还与分割共同财产一并考虑,在分割中体现彩礼的返还。
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条规定:“父母或他人违背男女双方或一方意愿而强迫包办婚姻和以索取财物为目的,违反男女双方或一方意愿而强迫结婚的买卖婚姻,一方要求离婚的,如果婚后双方没有建立起感情,应准予离婚”。
最高人民法院1984年《意见》第17条的规定:“属于包办买卖婚姻所得的财物,离婚时原则上依法收缴。”
2004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此条件的规定,标志着人民法院正式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于彩礼纠纷问题如何处理作出明确规定。
彩礼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在现代互联网语境中的新含义。文章还介绍了关于彩礼的法律规定和返还彩礼的法律依据,包括哪些情况需要返还以及哪些情况不需要返还彩礼。最后强调了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不是金钱。
彩礼返还的三种情形和法律根据。第一种是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第二种是虽办理结婚登记但确未共同生活,第三种是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文章还提及了相关法律根据和彩礼纠纷的现状,包括因彩礼引发的法律纠纷和巨额彩礼现象。最后对“生活困难”的理解进行
关于法律保护范围内的退婚和彩礼问题。根据婚姻法规定,订婚不具法律效力,财物问题可协商或诉讼解决。彩礼退还规定在特定情况下支持,如双方未登记、登记后未共同生活、婚前给付导致生活困难等。文章还阐述了婚姻关系的成立特征、结婚条件和禁止条件。
2009年12月6日,威信县人民法院麟凤法庭审结了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由被告宗某返还原告杨某彩礼140000元。原告杨某与被告宗某系同村人,2008年11月双方经人介绍确立恋爱关系,杨某依照农村习俗分四次给宗某送去彩礼价值335000元,双方形成事实的订婚关系。无奈的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