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案例中张某在企业改制期间占有公司财物的行为,本文分析了四种分歧看法,认为该行为不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妨害清算罪及挪用公款罪,并阐述了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贪污罪构成主体要件应该采用身份说与公务说的结合,在贪污罪对象的认定上也不应该局限于公共财产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改制,经济犯罪,贪污,挪用公款
本文拟对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一个经济犯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供参考。
一、案件基本情况回顾
自1999年l2月至2004年3月,时任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该公司国家股占86.43%,企业股占13.04%,职工个人股占0.53%)总经理的张某指使公司的财务人员将公司部分运费收入、职工集资款和住房抵押金等共计408万余元存入该市建设银行等处获取高息,本金及利息一直记的账外账。2004年3月,张某和董某、刘某(均系该运输有限公司职工)将账外账上的本金408万余元入了有限公司的账,而利息l70余万元仍记在账外账上。2004年4月,张某又指使董某、刘某将利息l70万余元中的94万元用于购买4台依*柯供公司从事营运,但仍记在账外账上。2005年4月,该公司实行国有产权买断式改制,并成立公司改制工作组,张某为“工作组”成员之一。张某明知原公司有4台“依*柯”和利息76万余元仍未上账,却故意隐瞒,并指使董某、刘某、王某(系该运输有限公司职工)只能按原公司账面上的情况向“工作组”说明情况,致使“工作组”没能发现这170万元。后张某等46人最终仅以144.9万元买断经营该公司。其中,张某出资82.8万元,占46%的股份;董某出资3.5万元,占1.94%股份,刘某与王某各出资3万元,各占1.67%的股份。2005年5月,清产核资结束后,张某召集董某、刘某及王某开会,要求董某等人将原公司4台“依*柯”和利息76万余元开成运输收入,分批进到改制后公司的账上。其中,50万余元被该公司支付给市国资局,作为产权转让金的一部分;25万余元被公司用于基建开支。
二、案情判断的分歧看法
在审判实践中,对此案的定性问题有四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等四人趁企业改制之机隐瞒国有资产170万余元,并转入自己占有股份的私有企业,虽然没有在数额上具体分配,但实际上形成了46名股东的共有财产,应定私分国有资产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等四人在公司改制清算时,明知原公司有账外账,却故意隐瞒,导致张某等人以低价买断该公司,严重侵犯了国家对公司的管理秩序和债权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利益,如国家无法征税,并影响了原公司最大股东——国家的利益,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张某等人的行为已构成妨害清算罪。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意见。文章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入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保护各类利益主体权益。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广泛发布项目信息、优先引入优秀民间投资主体、多种方式参与国
公司改制和变更的区别。两者在法律上不同,包括折股方式、业绩计算方式、企业形式、债权债务处理方式以及资产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公司变更以审计后的净资产为基础折股,可连续计算原有业绩,变更后的股份公司继承原有债权债务。而公司改制则以评估值验资后进行折股,不
取保候审转为行政处罚的时间问题,指出没有明确规定。文章介绍了取保候审的条件和范围,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情形等。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实际办理取保候审时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办理取保候审的一些特殊情况,如非暴力犯罪案件、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
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中关于“经济损失”的内涵及计算方式。首先分析了司法界对经济损失的四种观点,并提出科学界定直接经济损失的定义。接着阐述了经济损失的计算期间、计算方式以及经济损失的扣减和叠加原则。对于经济损失的扣减,前案立案后挽回的损失应视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