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阶段是法官根据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法律意见,确认定案事实并正确适用法律定罪量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用“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理念至关重要。当对是否存在犯罪有疑问时,应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决定,即“疑罪从无”,而不是“疑罪从挂”或“疑罪从轻”。被告人无需证明自己无罪或罪轻,只要存在一个存疑点,控方无法合法排除这个疑点,法官就应宣判被告人无罪。
公、检、法三家是相互制约的,但实践中形成了类似于兄弟联盟的关系,审判阶段对起诉的案件一律采取认同态度,对侦查机关搜集的证据几乎全部予以采信,这对被告人和辩护人是不公平的。法官应树立审判中立意识,认识到审判机关是对检察机关提交的犯罪指控进行中立裁判的,而不是顺应指控,直接定量刑。为实现审判中立意识,应贯彻直接和言词原则,建立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出庭作证的制度,以确保裁判者通过当庭听证和聆讯,对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和被害人陈述等言词证据进行判断。
修改完善刑事诉讼制度是防止冤错案件的重要举措。从审判角度来看,应完善刑事辩护制度,重视辩护律师的意见。法官应认真对待辩护律师提出的被告人无罪的辩护意见和对公诉方提供证据的质疑。对有疑点的部分,公诉方应合理解释,否则该部分证据将失去证明力。此外,应重视被告人庭审中口供的份量,迫使控诉方收集更充分的证据反驳被告人的口供,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同时,要求法官在判决书正文部分记载律师的主要辩护意见,并对是否采纳律师辩护意见的理由进行说明,以保障辩护意见得到认真对待。
另外,应完善刑事证据制度,严格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据是认定案情的唯一根据,加强司法人员的证据意识对防止刑事错案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落实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性条款,确保“疑罪从无”原则得到充分落实。
消除外部行政权力的干预,确保审判权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基本要求。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需要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机制,包括整体独立、内部独立和法官身份独立。同时,改革法院内部办案指导等相关制度,保障法官个人审判独立。应强化主办审判法官的定案权力和责任,限制内部请求和集体讨论的做法。
此外,应改革请示汇报制度,确保一审判决作出前不预先决定被告人的罪名和刑罚。要形成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重视法官的独立意见。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包括单位犯罪的定义、刑罚以及法人代表在企业犯罪中的责任。同时,针对偷税行为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和法人代表在偷税犯罪中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不同情况下法人代表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有关行使职权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赔偿规定。当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若存在侵犯人身权或财产权的情形,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具体情形包括违反拘留措施、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或改判无罪、使用不当手段导致公
采光权的定义和适用的法规,介绍了采光权的赔偿标准和纠纷处理方式。根据规定,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有权从室外获取适度光源,采光权的赔偿标准按不同情况予以补偿。解决采光权纠纷时,应以一次性赔偿为宜,存在两种计算公式,均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标准为
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件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定义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包括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同时,还讨论了监管部门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包括责令改正的措施和对拒不改正的判定标准。此外,解释还明确了认定“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