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阶段是法官根据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法律意见,确认定案事实并正确适用法律定罪量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用“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理念至关重要。当对是否存在犯罪有疑问时,应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决定,即“疑罪从无”,而不是“疑罪从挂”或“疑罪从轻”。被告人无需证明自己无罪或罪轻,只要存在一个存疑点,控方无法合法排除这个疑点,法官就应宣判被告人无罪。
公、检、法三家是相互制约的,但实践中形成了类似于兄弟联盟的关系,审判阶段对起诉的案件一律采取认同态度,对侦查机关搜集的证据几乎全部予以采信,这对被告人和辩护人是不公平的。法官应树立审判中立意识,认识到审判机关是对检察机关提交的犯罪指控进行中立裁判的,而不是顺应指控,直接定量刑。为实现审判中立意识,应贯彻直接和言词原则,建立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出庭作证的制度,以确保裁判者通过当庭听证和聆讯,对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和被害人陈述等言词证据进行判断。
修改完善刑事诉讼制度是防止冤错案件的重要举措。从审判角度来看,应完善刑事辩护制度,重视辩护律师的意见。法官应认真对待辩护律师提出的被告人无罪的辩护意见和对公诉方提供证据的质疑。对有疑点的部分,公诉方应合理解释,否则该部分证据将失去证明力。此外,应重视被告人庭审中口供的份量,迫使控诉方收集更充分的证据反驳被告人的口供,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同时,要求法官在判决书正文部分记载律师的主要辩护意见,并对是否采纳律师辩护意见的理由进行说明,以保障辩护意见得到认真对待。
另外,应完善刑事证据制度,严格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据是认定案情的唯一根据,加强司法人员的证据意识对防止刑事错案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落实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性条款,确保“疑罪从无”原则得到充分落实。
消除外部行政权力的干预,确保审判权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基本要求。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需要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机制,包括整体独立、内部独立和法官身份独立。同时,改革法院内部办案指导等相关制度,保障法官个人审判独立。应强化主办审判法官的定案权力和责任,限制内部请求和集体讨论的做法。
此外,应改革请示汇报制度,确保一审判决作出前不预先决定被告人的罪名和刑罚。要形成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重视法官的独立意见。
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办公室发布新的刑事赔偿日赔偿标准的相关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新的日赔偿标准定为99.31元。负责人强调,这一标准只是计算依据,并不代表人身自由的实际价值,适用于所有当事人,无论其收入状况。这一标准是根据立法时的社会经济情
刑事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赔偿的程序。首先,提起赔偿请求的前提是确认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其次,在存在多个赔偿义务机关时,请求人有权选择向任何一个提出赔偿请求。最后,赔偿义务机关应在收到请求后两个月内作出决定,如未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决定或请求人对决定不服,可向上
国家食品安全认证标准的形成过程,食品安全认证的定义和目的,以及ISO2标准的介绍和特点。建立基于ISO2标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并满足顾客要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食品安全法中的三种特殊民事责任,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责任
国家赔偿法第三章第三节关于刑事赔偿程序的内容。其中规定了被害人或其合法代表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要求为第一步,若不满赔偿决定可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诉,并最后通过追偿程序保障权益。但当前规定在第二十三条存在缺陷,未明确人民法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