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涉及的政治风险主要体现在东道国对外国企业投资的态度上。如果两国在经济上合作互利,东道国会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但如果两国在经济上竞争甚至敌对,东道国可能会阻挠和刁难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
为了保障本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一些国家对外资持谨慎态度,限制外国国有企业收购本国资源类企业,对收购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和审批。因此,进行海外并购需要了解敏感领域,如能源、金融、先进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等。
跨国并购面临各国法律、审查制度和监管制度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反托拉斯法,但在审查程序上存在差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谈判成本增加、交易时间延长,最终导致并购谈判失败。
海外并购还需要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商务行为的法律规范。对当地法律的疏忽和陌生可能导致法律问题。因此,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必须了解和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并购定价、融资和并购支付等环节。财务决策可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最终导致并购失败。信息不对称和资金链风险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抵御财务风险,企业可以在谈判中设置特别条款,通过估值方式排除风险,减少交割时的交易成本。同时,可以进行税务筹划,降低融资行为的实际税负。
并购方应在谈判前期考虑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如成本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很多企业忽视这个环节,导致并购失败。
并购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市场定位差异和政治因素导致的整合不畅等问题。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前应进行市场调查,熟悉国外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环境,并与被并购企业进行充分沟通,保证并购行为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一致。
在计划阶段,需要确定目标资产或目标公司。卖方出售资产的原因可能包括减少风险、优化资产组合、资产已到生产末期、资本开支过大、预期回报未达到预期、储量上升空间有限等。买方需要分析卖方出售资产的原因,了解其关注的问题。
计划阶段还需要考虑时间表、卖方搭售劣质资产、基本条件等问题。
在计划完成后,买卖双方需要组建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技术、商务、法律、财务、税务人员,根据交易需求可能还需要人力、公关、审计等外部顾问。团队需要保密,使用代号指代潜在交易。
买方进行尽职调查,卖方提供相关资料。基于第一轮尽职调查结果,买方报价。卖方选择部分买方进入第二轮尽职调查,然后进入谈判程序。
买卖双方就价格、文本等达成一致后,签署交易协议。如果买卖双方有一方是上市公司,还需要按照交易所的披露规则发布公告。
等待政府审批、第三方同意或放弃优先购买权等先决条件满足后,进行项目交割,买方支付价款,获得资产或公司。
交割后,按照交易文件规定的价款调整方式进行价款调整。如果在一定期限内出现交易文件约定的索赔事件,卖方需要向买方支付赔偿。
买方继续经营整合所购得的资产或公司,完成并购流程。
私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这取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若允许则有效,若禁止则无效。在公司法规定下,股东间可相互转让股权,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否则视为同意转让。
企业并购的法律程序及阶段。文章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目标企业调研、并购方案调整、谈判及签约以及并购实施。在前期准备阶段,企业需要制定并购方案并确定目标企业。在目标企业调研阶段,需要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各方面情况并形成尽职调查报告。并购方案需要根据
实收资本的定义、构成及其变更流程。实收资本是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表明所有者对企业的基本产权关系。企业实收资本变更需提交一系列材料,包括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股东出资信息等。适用于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与法律保障问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反收购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纠纷。防范措施包括严防尽职调查中的陷阱、明确尽职调查中的风险点和充分考虑职工安置问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注意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