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告:张XX,男,个体工商户。
被告:XXX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经审理查明,原、被告对以下事实无异议:
2003年3月,原告委托刘X为其所有的车辆在被告处办理机动车辆投保,保险车辆为奥迪A6车辆一部,车牌号为黑E66673。2003年3月4日,原、被告签订保险合同,机动车辆保险单载明:被保险人为原告,号牌为黑E66673,厂牌型号为奥迪A6 1.8(德国原装),其中全车盗抢险保险金额346667元,保费2634.7元,保险费合计11315元。保险单还特别约定:上年无赔款优待15%,全车盗抢险承保区域限北京市。合同签订后,原告按约支付被告保险费11315元。
2003年7月17日10时40分许,原告的投保车辆在东营市聚丰大酒店门口被盗,2003年11月20日,山东省滨海公安局基地分局刑事警察大队、山东省滨海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为原告出具证明,证明此案至今未破。2003年12月13日,原告向被告提出车辆盗抢事故的索赔要求,同年12月19日,被告发出拒赔通知书,被告认为,根据特别约定规定,该事故不属于赔偿责任范围,不予赔付。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保险合同中的特别约定“全车盗抢险承保区域限北京市”是否合法有效?对该特别约定被告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是否向原告特别说明?
原告提供以下证据针对以上焦点:
证据一、机动车辆综合保险条款一份,证明此条款内容没有任何关于地域方面的限制,原告向被告投保全车盗抢险,被告应按照合同履行义务,不应有超出地域方面的限制。被告对该证据无异议,但认为盗抢险属于特别约定,特别约定的部分在保险单中,此证据不能说明盗抢险的具体内容。
证据二、机动车辆保险投保单范本一份,证明原告未在投保单上签字,更没有看到盗抢险区域限制的字样,被告违反保险法的相关规定,被告有其业务员虚假签字,擅自增加关于盗抢的限制部分。被告对该证据不认可,认为该投保单是空白的。
证据三、调查笔录一份(复印件)、刘奕的证明一份,证明原告方没有在任何合同文本上签字,被告在其应当由原告方签字的地方代签。被告认为以上证人未出庭,对其证言不予认可。
被告提供以下证据为证明其主张:
证据一、2003年3月4日投保单一份,该投保单载明:特别约定盗抢险限北京市;投保人声明中记载:“本人对保险条款中各项内容尤其是责任免除条款、被保险人义务等均已了解,并 同意遵守”,投保人处签有“刘X”名字。证明:当时特别约定盗抢险限北京市,投保单有原告委托人刘X的亲笔签名。原告认为投保单上刘X的签名是虚假的,请求对其签名进行鉴定。
证据二、1998年被告下发的《关于几顶车辆保险业务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一份,证明对于外地牌照的盗抢险被告从1998年开始一直执行上述规定。原告认为该证据与本案无关,该规定是被告公司内部规定,不能作为合同的内容。
证据三、出险车辆信息表一份,证明在2002年8月26日、2002年12月11日、2002年2月25日期间被告已经按照约定的义务进行过理赔。原告认为该证据与本案无关。
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法律性质,包括保险法对其的规定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制。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约定风险排除事项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需要做出充分的提示和说明,否则条款无效。保险法解释对免责条款进行了界定,仅限于格式合同文本中。此外,还探讨了免责
财产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及相关法律知识。其中,免责条款一列举了保险人不负责赔偿的保险标的损失情况,包括战争、罢工等。免责条款二规定了保险人不负责赔偿的损失种类,如间接损失、保险标的本身缺陷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订立过
疲劳驾驶导致车祸后是否能获得保险赔偿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保险公司将法律、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作为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情形,若已对投保人进行明确提示,该条款合法有效。因此,保险公司不能拒绝赔偿因疲劳驾驶导致车祸的保险索赔,被保险人可以通过
李某因家庭财产被盗向保险公司索赔遭拒的案例。根据《保险法》规定,被保险人在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及时通知保险人,家庭财产保险条款规定必须在24小时内通知。保险公司拒绝赔偿是依法依合同的行为,此案给参加家庭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带来三个警示:树立及时通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