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股东滥用公司法人资格,并从公司获得财产利益时,法院通常会要求股东承担债务清偿责任。这种情况下,法院将股东视为玩弄“拉线木偶游戏”,将其责令向公司的债权人承担债务清偿责任。这种顺向否定公司法人资格的情形适用于控制股东人为制造的“胖父(股东)、瘦子(公司)”的情况。
当股东为回避义务或责任而滥用公司法人资格,故意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转移给公司时,法院也可责令公司承担债务清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会限制公司向股东的债权人承担债务清偿责任的程度,以公司接受财产的程度为限。这种逆向否定公司法人资格的情形通常适用于股东人为制造的“瘦父(股东)、胖子(公司)”的情况。
在1992年东京地方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存在一个争议焦点:母公司是否可以通过否认子公司的法人资格,向子公司追究与母公司相同的损害赔偿责任,特别是与"氮"有关的损害赔偿责任。法院判决认为,要适用公司法人资格否认理论,除了需要母公司对全资子公司的支配要件外,还需要具备滥用法人资格的目的要件。根据本案子公司的设立和运营情况,法院认为不存在滥用法人资格的目的。因此,法院判决否定了子公司的赔偿责任。尽管法院没有逆向否定公司法人资格,追究子公司的连带赔偿责任,但从一个侧面说明逆向否定公司法人资格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意义。该制度是公司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旨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法人被控制和操纵而违背公平原则。该制度丰富了公司法人理论,完善了法人制度,对滥用公司控制权的行为进行了有效制约。
中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该制度在新公司法中虽存在缺陷,但仍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预防和遏制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该制度起源于美国判例,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公司法理论或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在特定情况下否认公司法人人格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特征。公司法人合法取得法人资格,但法人人格的滥用会损害法人制度的实效性及侵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在承认法人独立性的同时,对其进行限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并非彻底否定,而是在特定法律关系中暂时否定,结束后法人仍存。
新公司法中公司设立门槛的变化。新法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额规定,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使得公司设立条件更加灵活和便利,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