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执行立案是指在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中,当被告方未能履行法院判决、裁定或仲裁案件的情况下,法院需要进行的下一步工作。
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需满足以下条件: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包括以下几步:
当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或刑事判决、裁定时,当事人必须履行。若一方拒绝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若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人民法院将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
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时,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书面异议后的15日内进行审查,若理由成立,将裁定撤销或改正;若理由不成立,将裁定驳回。
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若人民法院收到申请执行书后超过六个月仍未执行,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若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书面异议后的十五日内进行审查。若理由成立,将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若理由不成立,将裁定驳回。若案外人或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或裁定错误,应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若与原判决或裁定无关,可以在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移交执行书后,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若逾期不履行,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若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隐匿或转移财产,执行员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执行员在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制作执行情况笔录,并由在场的相关人员签名或盖章。执行法院可以通过以下强制执行措施: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单据等措施。
一般情况下,向法院的执行庭申请强制执行。
失信被执行人在履行义务后是否可以撤销被列名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在一定情形下删除失信信息,包括已履行义务、执行完毕等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和方法,以及申请执行的期间和相关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判决后,被执行人是否可以获得民事司法赔偿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被执行人因法院错误执行造成利益损失时,可申请司法赔偿。赔偿的情形包括执行未生效法律文书、超出生效范围执行、拖延执行导致财产流失等。
合伙人的监督权利,包括非执行事务的合伙人对执行事务合伙人的监督,合伙人查阅企业账册的权利以及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定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为了确保合伙人能够客观有效地了解并监督企业经营状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国关于房屋产权执行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当债务人逾期还款时,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财产。执行程序包括当事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否则对方可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可因某些原因中止或中断。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况,债务人签收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