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二十五条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共同贪污犯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中各共犯对造成的全部危害结果负有共同责任。
共同贪污犯罪所侵害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即社会主义的财产关系。贪污数额越大,公共财产所有权被侵害的程度越大,社会主义的财产关系也被破坏得越严重。因此,共同贪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与共犯们共同贪污的数额密切相关。
根据我国《刑法》对从犯的处罚原则,修订后的《刑法》虽然取消了“比照主犯”这一表述,但实际上仍然适用“比照主犯”的原则。从犯的处罚应当在适用同一法律条款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适用法律条款的选择上进行轻重比较。
刑法总则在整个刑法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分则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于共同盗窃、共同诈骗犯罪,应当根据参与的共同犯罪数额来确定量刑幅度。这些解释明确规定了从犯在共同犯罪中承担刑事责任的数额,即对参与数额负责。因此,如果在共同贪污犯罪中,从犯只对个人实际分得的数额负责,将导致刑法总则对分则的指导意义丧失,并可能导致执法的不严肃和错误。
在共同贪污犯罪中,无论是主犯还是从犯,都应当对其参与贪污的总额负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定罪量刑,适用同一法律条文进行处罚。这并不意味着从犯的刑罚会加重,违背了我国《刑法》的“罪责自负,罪刑相应”的原则。每个共犯都要对其参与贪污的数额负责,而具体刑罚的大小是另一个问题。共同犯罪中的因果关系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两重性质,应当以整体性因果关系为基础定罪,参照独立性因果关系进行量刑,以准确解决各共犯的刑事责任问题。
在处理共同贪污犯罪时,应首先以各共犯参与贪污的数额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共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分赃等情况,根据“共犯同罪,罪刑相应”的原则,对各共犯的刑事责任进行区别对待。
寻衅滋事犯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包括殴打他人、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损毁占用财物以及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行为。对于情节严重与否的判断,应考虑行为的方式手段、直接危害结果、间接不良后果、行为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行为人的一贯表现等因素。
非法持有警用子弹30发是否构成刑事犯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司法解释,持有私藏弹药罪将根据具体情况追究刑事责任,包括非法持有、私藏的弹药数量和种类等因素。此外,司法解释还详细列举了非法持有、私藏弹药的具体情形和情节严重的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文章详细阐述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和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以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从重处罚的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情形,并定义了虚假恐怖信息的含义。
以收养路费为由强要司机钱物的行为所构成的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包括随意殴打他人、追逐拦截、强拿硬要财物以及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情形。如果行为情节严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