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数额是指在特定的纳税期间中,未缴或者少缴各项税款的总额。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各项税种的偷税总额与该纳税年度应纳税总额的比例。对于那些没有按照纳税年度确定纳税期的纳税人,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是根据行为人最后一次偷税行为发生之前一年中各项税种的偷税总额与该年纳税总额的比例来确定的。对于纳税义务存续期间不满一个纳税年度的情况,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是根据各项税种的偷税总额与实际发生纳税义务期间应缴纳税款总额的比例来确定的。如果偷税行为跨越多个纳税年度,只要其中一个纳税年度的偷税数额和百分比达到刑法第201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就构成偷税罪。各个纳税年度的偷税数额应进行累计计算,偷税百分比应按照最高的百分比确定。
根据刑法第201条的规定,对于多次犯有偷税行为但未经处理的情况,应按照累计数额进行计算。根据相关解释的明确规定,如果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在五年内多次实施偷税行为,但每次偷税数额都未达到构成犯罪的标准,并且未受到行政处罚,那么应按照累计数额进行计算。
代征人是指受税务机关委托以税务机关名义办理各种税款征收业务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执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代征少数零星分散的税收,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受委托单位按照代征证书的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在《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实施之前,根据198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经济检察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和1992年两高《关于办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代征人可以作为偷税罪的主体。
然而,《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和1997年的刑法都明确规定纳税人义务的主体包括纳税人、代扣代缴义务人和代收代缴义务人,而没有规定代征人可以成为偷税罪的主体。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代征人不可以成为偷税罪的主体。实际上,如果代征人将所征的税款据为己有,符合贪污罪的主体条件,那么可以构成贪污罪。对于代征人和纳税人之间的串通行为,帮助纳税人进行偷税的情况,这两者都可以成为偷税罪的共犯。根据刑法理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共同实施犯罪是被认可的,根据特殊主体所能实施的犯罪罪名来定罪。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人都能构成偷税罪,即使存在相关的偷税行为,如果实际主体不符合要求,那么也不能定罪为偷税罪。而在具体认定犯罪的时候,需要对偷税数额进行严格的认定,因为这关系到最终的量刑问题。
继承或赠予房产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在出售继承或赠予的房产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为20%,但计算和扣除方式有所不同。继承人或受赠人可凭有效凭证,从转让收入中减除房屋原值及相关费用后计算应纳税额。
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在立案侦查时需要遵循的六大原则。包括迅速及时原则、客观全面原则、深入细致原则、依靠群众原则、遵守法制原则和保守秘密原则。这些原则保证了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旨在揭露犯罪真相并防止国家机关滥用职权。
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应符合的条件以及刑事案件的侦查期限和审查起诉阶段的时间。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应确保定罪量刑的事实有证据证明,证据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并排除合理怀疑。公安立案到结案的时间因案件情况不同而异,一般公安阶段时间为二个半月到三个月左右,
增值税纳税人可抵扣的价款项目包括多种情形: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海关完税凭证上的增值税额,购进免税农产品的进项税额按买价和规定扣除率计算抵扣,一般纳税人外购或销售货物支付的运费可按7%的扣除率计算抵扣,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的废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