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法官及各法庭庭长在立案过程中,通过材料审查和口头询问,对纠纷的性质,解决的难易程度,胜诉的可能性大小,执行难易程度以及有无通过诉前和立案调解的可能性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根据初步判断,对有诉前化解矛盾可能的纠纷,提出诉前和立案调解纠纷的建议,指导起诉人选择一种诉前和立案调解的模式,并填写调解提示书,交调解中心和调解法官办理。
进入审批程序,并填写诉前或立案调解审批表报主管院长批准。通知“被告”到庭,由办案法官先对其征求意见,询问是否同意诉前调解或立案调解,并将意见记入笔录。
调解中心和各法庭调解法官根据纠纷性质和当事人的选择进行诉前或立案调解,也可邀请特邀调解员协助进行调解或委托特邀调解员独立进行调解。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坚持不愿调解的,应当及时裁判。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但不应久调不决。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民事调解书中实体内容出现错误时的处理方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可以使用民事补正裁定对调解书中的误写、误算、诉讼费用漏写等笔误进行补正。这样可以确保调解书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维护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中的档案销毁和涂改、伪造等行为的处理。规定明确,擅自销毁档案的行为将受到记过、记大过、降级或开除等处分;涂改、伪造档案的行为也将受到相应处分。目的是维护档案管理的秩序和确保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产生方式,包括村民、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推选产生。文章还介绍了民事调解书的组成要素,包括标题、诉讼参与人身份、案由、事实、理由、协议内容、文书效力、署名和印章等。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为三年,可以连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