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庭上,录音、摄像等视听资料可以作为证据,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2条,调查人员在调查收集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时,应当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如果提供原始载体存在困难,可以提供复制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限于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以拘禁、胁迫等方式取得的证据,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也在排除范围之内。然而,婚姻案件具有特殊性,对于这类获取证据的方式不能简单视为非法证据。只要该证据不是通过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或违反程序法、实体法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就应当认定该证据具有证据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和勘验笔录。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的定义、目的和具体措施。证据保全旨在保障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证据的安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和制作询问笔录等。财产保全则是为保证法院判决后的顺利执行,采取的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等,并介绍了相关法律规定
平行式和附带式两种刑事民事诉讼模式。平行式模式强调民事诉讼独立性,将其与刑事诉讼完全分离;而附带式模式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民事损失赔偿问题。其中法国式立法鼓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民事赔偿救济,而德国的实际操作更接近于美国模式,被害人更倾向于在刑事
离婚案件中视听资料的合法获取问题。证据收集必须合法,不能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视听资料指利用录音、录像等媒介记录的图像和声音,以及电脑存储的资料,用于证明案件真实情况。调取离婚案件中视听资料需注意其定义、直观性、获取时间限制和不确定性。在
刑事案发后与嫌疑人的录音在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录音能否作为证据需考虑其与案件的关联性、取证的合法性等因素。若录音合法、关联性强且真实充分,可作为证据;若存在非法手段或关联不强,则可能被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