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必须是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然人应提交身份证明,法人应提交经年检合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其他登记部门出具的法人资格证明,其他组织应提交营业执照或核准登记部门出具的资格证明。此外,原告还应提供受送达人的详细信息,包括地址、联系电话和邮政编码,并承担因送达问题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被告必须是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并提供准确的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和邮政编码。
原告应提供与争议事实相关的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并填写证据清单,注明证据的名称、份数、证明对象和提交时间。
行政诉讼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范围,并由受诉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
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必须先按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向税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机关作出的复议决定不服的,方可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在得知该行政行为或不作为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复议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纳税人或其他税务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申请延长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
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包括当事人提交的和第二审人民法院移交的),应当进行审查;对于有欠缺的上诉状,应当限期要求当事人进行补正。如果上诉状内容没有欠缺,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5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被上诉人,被上诉人在收到上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可以提出答辩状。如果被上诉人不提出答辩状,这不会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
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和答辩状后,应当在5日内将全部案卷连同上诉状一起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第二审人民法院经过审查,如果认为上诉符合法定条件,应予受理;如果认为不符合法定条件,应当裁定不予受理。
一旦上诉被受理,案件即进入第二审程序。在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中,被诉行政机关不得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网友咨询:关于村官指使他人打伤村民的问题,如何在当地法院起诉?需要注意哪些步骤?
关于村官指使他人打伤村民,当事人如何在当地法院起诉及需要注意的步骤。当事人提交起诉状后,法院应依法登记立案,并告知补充材料。如有违法违纪行为,当事人可投诉,法院应查明事实并反馈。同时,涉及“民告官”的法律是《行政诉讼法》,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对受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