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它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与无效的民事行为相对的是有效的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具备三个成立要件的行为,即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意思表示和确定且具有实现现实性的标的。与事实行为相比,民事法律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行为主体具有意思表示,即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准法律行为是指对已有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认识或澄清的行为,如催告、通知和宽恕等。准法律行为并不创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事实行为可以直接产生法律后果,其构成并不要求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典型的例子是农村居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屋,这种行为属于事实行为。而该房屋的继承行为则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民法总则》,下列几种民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纯获益的行为,如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属于有效行为。
(2)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9岁的男孩从小卖部购买了1元的雪糕,属于有效行为。
(3) 除上述情形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1) 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纯获益的合同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合同直接有效;其他情形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2) 单方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如订立遗嘱,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1) 合同: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若不损害国家利益,则可变更或撤销;若损害国家利益,则为无效合同。
(2) 单方民事行为:因欺诈、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1) 合同: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可变更或撤销。
(2) 单方民事行为: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无效的民事行为在法律上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1. 恢复原状。
2. 赔偿损失。
3. 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即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应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
4. 其他制裁。
根据《民法总则》,无效的民事行为主要有7种。需要注意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获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如需了解更多法律知识,请登陆手心律师网的法律平台,我们的在线律师将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平行式和附带式两种刑事民事诉讼模式。平行式模式强调民事诉讼独立性,将其与刑事诉讼完全分离;而附带式模式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民事损失赔偿问题。其中法国式立法鼓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民事赔偿救济,而德国的实际操作更接近于美国模式,被害人更倾向于在刑事
继承权之丧失的定义,包括继承权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两种情况。继承权之丧失是因为继承人犯有罪行或违法行为而取消其继承权。文章还讨论了遗嘱的定义,即自然人生前处分财产及安排事务,并在死亡后产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行为。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法中关于继承权丧失
我国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责任年龄的区别。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刑事责任年龄则根据不满14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以及已满16周岁不同阶段的人的辨别和控制能力,对他们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负有不
《合同法》中标的物提存的原因和法律后果。债务人在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债权人下落不明、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下,可以选择将标的物提存。提存后,毁损或灭失风险由债权人承担,且提存期间产生的孽息也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