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它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与无效的民事行为相对的是有效的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具备三个成立要件的行为,即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意思表示和确定且具有实现现实性的标的。与事实行为相比,民事法律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行为主体具有意思表示,即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准法律行为是指对已有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认识或澄清的行为,如催告、通知和宽恕等。准法律行为并不创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事实行为可以直接产生法律后果,其构成并不要求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典型的例子是农村居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屋,这种行为属于事实行为。而该房屋的继承行为则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民法总则》,下列几种民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
(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纯获益的行为,如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属于有效行为。
(2)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9岁的男孩从小卖部购买了1元的雪糕,属于有效行为。
(3) 除上述情形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1) 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纯获益的合同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合同直接有效;其他情形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2) 单方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以外的行为,如订立遗嘱,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1) 合同: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若不损害国家利益,则可变更或撤销;若损害国家利益,则为无效合同。
(2) 单方民事行为:因欺诈、胁迫而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1) 合同: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不论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一律可变更或撤销。
(2) 单方民事行为: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民事行为,如债务的免除,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无效的民事行为在法律上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1. 恢复原状。
2. 赔偿损失。
3. 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即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应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
4. 其他制裁。
根据《民法总则》,无效的民事行为主要有7种。需要注意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获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如需了解更多法律知识,请登陆手心律师网的法律平台,我们的在线律师将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确认之诉涉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股东资格确认等问题可能引起股权变动。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原告举证、提交证据清单、立案审查、缴纳费用和开庭审理等步骤。
业主委员会成员的资格要求,包括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热心公益事业、具备组织能力和必要工作时间等条件。文章还介绍了业主委员会的选举和组成方式,成员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可以是兼职人员义务服务,业主委员会通常由5至17人组成
效力待定合同在善意取得情况下能否对抗第三人的问题。法律规定,相对人可催告法定代理人或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追认合同效力。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前享有撤销权。同时,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包括转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受让人主观上
行政复议代理人的特征及分类。行政复议代理人以申请人或第三人的名义进行行政复议活动,其活动范围限于代理权限内,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人分为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前者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代理,后者是受行政复议申请人或第三人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