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受到侵犯必然需要救济,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他们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六章三十七条至四十二条具体规定了行政诉讼立案的条件。人民法院在审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起诉是否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原告是否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否有明确的被告;是否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如果法律、法规规定复议为诉讼的前置条件,是否已经经过复议;是否在法定的期限内提起行政诉讼。只有同时符合上述六个条件,人民法院才应当受理有关当事人的起诉。
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极其复杂,对法律的理解也因人而异。行政案件的立案和审理由不同的审判庭分别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和审理。然而,由于立案工作由非专业化的立案庭审判人员负责,经过简单的立案审查程序后,是否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裁定就会作出。但由于实行合法性原则,许多行政诉讼案件得不到受理,导致大部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救济。法院在立案程序中具有主动权,对案件的审理有绝对的支配权,导致权力失衡。因此,在立案程序中建议引入听证制度,让群众分得一部分立案的决定权。
听证制度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被认为是西方听证制度最早的法理基础。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深化了这一法理基础。德国的依法治国理论特别是依法行政理论为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听证制度提供了法理基础。
听证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是英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普通法原则。它包括两个最基本的程序原则:(1)任何人不能成为与自己有关案件的法官;(2)任何人的辩护必须被公平地听取,即"听取另一方意见"原则。美国在1946年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中确立了听证制度。从法律的历史渊源上看,美国法源于英国法,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可追溯到英国的普通法"自然公正"原则和英国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同时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4条也规定:"任何州不得本经正当法律程序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德国的听证制度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典型代表。德国的听证制度仅限于行政领域,但已经有扩张的趋势。德国的听证制度直接源于德国基本法确立的法治原则以及在其行政程序法中由基本法确立的依法行政原理。
我国目前的听证制度指,在国家机关作出对公民个人权利有影响特别是有不利影响的决定之前,应给利害关系人提供发表意见、提供证据的机会,以及国家机关听取意见、接受证据的程序构成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引入听证制度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立案审查仅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一个环节,未经严格审查剥夺当事人的诉权,不符合人民法院非有法定事由不得拒绝受理案件的基本原则。其次,行政诉讼案件起诉条件涉及原告资格、被告资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起诉时效等复杂问题,有时很难仅通过审查起诉状及其相关材料就能辨别清楚。草率地裁定不予受理,违反了人民法院裁判的基本要求,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即便立案审查不严,有排除不符合行政案件立案条件的诉讼的法定途径。人民法院立案庭与行政审判庭应建立立案协商制度。凡立案庭决定不予受理的案件,应与行政审判庭沟通、协商,如果意见一致,裁定不予受理;如果行政审判庭认为先立案审查比较妥当,立案庭应原则上受理。
最后,应指出听证制度是程序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只是给利害关系人一个陈述意见和获得国家机关作出决定依据的机会,并不能剥夺或限制国家机关的自主权利。对于国家机关作出决定而言,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是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机关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作出决定之前履行了听证程序并考虑了听证结果,并将作出决定的依据通知给利害关系人,就可以了。同时,适用听证制度要兼顾效率与效益原则。如果一律适用听证程序,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损害公共利益和当事人利益,成为听证制度良性循环的巨大障碍,无法实现听证制度的真正目的。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标准,包括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以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为基准确定管辖法院。特殊地域管辖则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以及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
行政起诉状的含义和功能。行政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针对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行政诉讼文书,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起诉状具有引发行政诉讼程序和作为审判结论重要依据的功能。其特点包括起因单一性、起诉权专属性及起诉程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一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行政诉讼起诉的时间限制是指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间。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