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工程建筑 > 建筑工程施工 > 工程施工许可 > 买房子先看懂五证两书

买房子先看懂五证两书

时间:2023-11-12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1514
房地产五证两书是开发商合法销售商品房的重要凭证,买房一定要审查五证两书一表。五证是哪五证呢?两书又指的是什么?在审查五证两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证两书的含义和重要性

房地产五证是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而两书则是《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一、五证的查看

购房者在购买房产时,需要查看开发商是否具备五证。其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市规划委员会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由市建委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由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核发。

购房者只需查看《国有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这两个证书即可。因为开发商只有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才能获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同样,只有取得上述两个《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开发商才能获得《预售许可证》。购房者只需查看《预售许可证》,即可证明该项目在规划、工程、土地使用等方面经过政府批准,具备将商品房投入市场交易的资格。

二、两书的注意事项

购房者在购房后,还需要查验或验收开发商提供的两份法律文件,即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住宅质量保证书包括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核验的登记,保修责任的承担期限以及各部件的保修期限。住宅使用说明书应包括开发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委托监理单位、住宅的结构类型、装修装饰注意事项、设施配制说明、门窗类型使用事项、配电负荷、承重墙、保温墙、阳台等部位的说明,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购房者还需注意核实“五证”的用地单位、建设单位和销售单位是否与实际售楼单位一致,用地范围、销售范围是否包括所购房屋。有些开发商可能只领取了临时土地使用证,这意味着他们尚未交齐全部土地出让金。在《商品房内/外销预/销售许可证》的销售范围中,可能仅包括规划项目的部分楼号甚至仅包括一栋楼的部分楼层。因此,购房者应重点核实所购房屋是否在预/销售范围之内。

三、其他购房注意事项

除了审查五证两书外,购房者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购房目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楼盘,并避免不必要的额外负担。
  2. 积累购房首付款:制定定期定额的储蓄计划,合理分配收入,实现购房目标。
  3. 学习购房常识:购房涉及金额巨大,建议购房前学习一些房地产基础知识。
  4. 筛选购房范围:选择适合自己的楼盘,考虑面积、首付款和总价等因素。建议购买市中心的二手小房子或新开盘的小户型,同时考虑出行交通问题。

另外,购房者应在拿到产权证后,确认所有法律文件齐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个人与建筑工程公司签订的合同效力问题

    个人与建筑工程公司签订合同效力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个人与建筑工程公司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无效,因为个人无法成为合法的建筑工程承包商。只有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建筑工程公司才能合法承接工程项目并签订有效合同。建筑资质的取得标准包括不同等级的施工总承包资

  •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必要性及条件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必要性及其申请条件。施工许可证是建筑施工单位符合施工条件的批准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是工程开工的法律凭证和房屋权属登记的依据。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需满足多项条件,包括用地批准手续、规划许可证等,还需满足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建筑工程

  • 一、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有效期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有效期、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程序以及重新申领施工许可证时所需的材料。文章指出,建设单位需在领取施工许可证后的三个月内开工,若无法按期开工可申请延期,但最多只能延期两次。如中止施工,需在两个月内向发证机关报告中止情况并提交相应的

  • 监理合同管理的方法

    监理合同管理的方法,包括协助拟定合同条款、参与合同商谈、发布工程变更指令、与相关部门协商并报经招标人批准、分析和跟踪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处理索赔事宜和合同纠纷等。合同管理在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涉及工程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目标以及双方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

  • 法律咨询:建设工程监理的服务对象是谁
  • 根据《建筑法》的规定,申请施工许可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买房子先看懂五证两书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