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标的是指法院强制执行行为所针对的对象,也称为执行对象或者执行客体。执行标的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的特点:
执行标的具有非抗辩性,即被执行人无法以抗辩的方式来阻止执行行为的进行。
执行标的具有法定性,即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哪些对象可以成为执行标的。
财产执行的执行标的可以分为两类:财产和可以替代的行为。根据法律文书的内容,法院需要完成的执行活动可能是要求债务人支付金钱、物品、有价证券等财产,也可能是要求债务人履行一定的行为或者不进行一定的行为。下面将分别讨论作为执行标的的财产和可以替代的行为。
1. 可以作为执行标的的财产
可以作为执行标的的财产包括:
- 有体物:被执行人享有所有权或者有权处分的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 无形财产权:被执行人所享有的财产权利,包括存款、债权、工资收入、用益物权、知识产权、股权及其他权利。
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和债务人非法处分的财产也可以成为执行标的。
2. 不得作为执行标的的财产
根据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有些财产不得作为执行标的,包括:
- 维护被执行人的生存而不得执行的财产。
- 禁止流通物。
- 基于社会公益而不得强制执行的财产。
- 维护公序良俗而不得执行的财产。
- 基于财产性质不得强制执行或者限制强制执行的财产。
- 外交豁免及领事豁免执行的财产。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或者委托有关单位或者其他人完成。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在现代法制国家,人身执行的执行标的仅限于以下情况:
对于交出子女的执行根据,可以采用直接强制方法,将子女交给债权人。除此之外,不得以人的身体一部或者全部作为执行标的。
我国法律允许以人的自由权为执行标的,采取拘传、拘留、限制出境、罚款等间接执行措施,以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尤其是不可以替代的行为。如果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义务人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先予执行的条件。首先,当事人提出申请且需求紧急;其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明确,且对未来判决有预期;最后,被申请人必须具备履行能力。申请过程包括递交申请书,经法院审查后裁定是否先予执行。对裁定不服可申请复议,但执行不因此停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被执行人的义务与权利。被执行人需全面履行法律文书的义务,包括报告财产情况、接受询问、强制执行或委托执行、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同时,被执行人也享有申请执行人员回避和委托代理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等权利。被执行人可以提出书面异议或提起诉讼。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