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7年8月1日起生效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申请人可以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构可以认为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进行审理。
在行政复议案件中,人民群众最为担忧的一点是复议机关和被申请人机关之间可能存在的官官相护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如果上级行政机关认为行政复议机关驳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理由不成立,应当责令其恢复审理。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在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如果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则不适用该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在申请人的行政复议请求范围内,不得作出对申请人更为不利的行政复议决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根据行政复议法和实施条例的规定,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必须受理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群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行政复议程序的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在收到申请后,县安监局需按规定时间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对于受理的申请,市安监局会将相关材料发送给被申请人,并开展书面审查或必要的调查。最终,县安监局会根据审查结果作出复议决定,并送达相关当事人。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