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构态的法律观念及其赔偿制度
引言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家对传统的财产权法律制度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保护非财产权的法律观念。为了保护个体的人格尊严、人身价值和精神利益,这些国家将非财产损害与金钱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以“精神利益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推定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司法实践的验证。然而,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确定赔偿数额方面仍然缺乏普遍认可的客观统一标准。因此,如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具体数额成为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精神损害构态的概念
精神损害构态是指反映精神损害的本质特点和内涵,影响赔偿数额确定原则和方法的不同层面表现形态。这些构态应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评定基础。根据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法律上的精神损害主要有以下五种不同层面的表现形态:
1. 肉体痛苦构态
肉体痛苦构态是指具有生理能力的人所独有的一种生物或生理形态的损害。它属于低层次的“一般精神损害”。
2. 精神痛苦构态
精神痛苦构态是指一般精神损害中比生物生物形态更高层次的心理形态的损害。它是精神痛苦构态与肉体痛苦构态的主要区别。
3. 精神障碍构态
精神障碍构态,也称为神经创伤构态,是指不法侵害导致公民遭受了医学上可诊断出的神经疾患形态,通常被称为精神病。这种构态是近年来在司法界提出的,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归属为严重的精神损害。
4. 精神法益损害构态
精神法益损害构态是指权利主体的法定人格权、人身权和其他合法利益遭到不法侵害,造成了精神方面的利益遭受无形损害。这种构态的受害人既可以是有生命机体的自然人,也可以是不具有生命机体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通常不能简单地归属为肉体痛苦、精神痛苦或精神障碍。
5. 其他非财产损害构态
其他非财产损害构态是指违反契约、违背公序良俗和侵犯财产权等利益所产生的没有财产内容的各种精神利益损害形态。这种构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不是直接侵犯人身权或人格权所产生的损害,因此无法直接归属为精神痛苦、精神障碍或精神法益损害;其次,其他非财产损害的后果可能导致精神痛苦、精神障碍,还可能对其他精神利益造成损失。
共同特点
这些精神损害构态具有以下共同特点:首先,肉体痛苦、精神障碍和其他非财产损害都可能导致受害人精神痛苦和其他损害后果;反之,精神痛苦的极端化也可能导致受害人精神障碍或人身伤害。其次,肉体痛苦、精神痛苦、精神障碍和精神法益损害这四种损害程度是逐渐加深的,表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影响了评定不同构态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第三,赔偿层面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因为精神损害的内容交叉和损害后果的多元化。最后,各种精神损害构态都有不同的损害后果,有些是相互渗透的,有些是交叉重叠的,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情况。
结论
近年来,随着人权维护意识的提高,各国对人身权和人格权的保护理念不断加强,对人身伤害赔偿的确定趋向类型化。然而,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却没有从精神损害构态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赔偿。因此,有人认为,确定人身伤亡赔偿金也应视为精神损害赔偿的一种类型。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也规定了这一点。然而,对于精神损害构态及赔偿数额的确定,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